§关于故宫学

日前,故宫博物院举行了首届紫禁城文化论坛,邀请了铁凝、冯骥才、李学勤、刘梦溪、阎崇年和我参加。在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提出了设立“故宫学”的倡议,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冯骥才先生首先表示赞同。冯先生既是著名作家,又是造诣颇深的画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间艺术的保护。今年,在江南某市的一次拍卖会上,他将自己画作拍卖所得的四百多万元全部捐献给了民间艺术保护基金会。这种无私的奉献,在作家中似乎不曾多见。他将故宫学与敦煌学两者做了一番比较,认为故宫学的提法并非文化上的“大跃进”,而是有着内在的令人信服的支撑点。冯先生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艺术专题片《人类的敦煌》的撰稿人,对敦煌可谓情有独钟。他认为,故宫学与敦煌学一样,都具有深不见底和横无际涯的特点。

我赞同冯先生的观点。我认为,某一种文化能成为学科,必备四个特点:一、它是独特的,又是丰富的;二、它有自己的源流,又有发展的脉络;三、它是创造性的,又是多元的;四、在人类文化史上,它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从这四点来看,故宫全都符合。毋庸讳言,故宫学的主干应该是皇家文化,除了政治层面上的东西,它还涵盖了建筑、园林、服饰、饮食、珍宝、书画、家具、雕塑、宗教、音乐等多个领域。

中华文明作为一个巨大的母文化,之所以灿烂辉煌,是因为它具有一种又一种的诸如敦煌学、故宫学这样的子文化来支撑它。自公元11世纪大辽国在北京建立首都(辽有五京制度,当时的北京被称为南京)以来,历经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近一千年历史。数十位皇帝在此居住并号令天下。所以由金之中都,元之大都,明、清紫禁城构成的故宫文化,不仅是汉文化的集大成者,亦是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历代皇室,是文化的创造者,亦是文化的提倡者,更是中华灿烂文化最大的品享者与消费者。走进故宫,你会看到,中国古代最精美的建筑在这里,最雅致的书画在这里,巧夺天工的佛像在这里,美轮美奂的珠宝在这里。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段历史,都昭示着独一无二的物质的以及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在它雕梁画栋的每一处宫殿,都发生过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它重门深禁的每一间房子里,都演绎过常人无法体验的爱恨情仇。深入到故宫,走在它的每一条砖径上,走进它的每一重院门,仿佛都是在穿过时空隧道,既窥探古时的王者之尊,又品味数千年的艺术之美……

当故宫的执事者带我们参观尚未对外开放的位于紫禁城西北角的雨花阁时,我惊讶莫名。这是乾隆皇帝为自己建造的一所藏秘风格的佛堂,小小的四层楼阁,其佛坛佛像之美,让你无法表述。执事者介绍说,这所佛堂自建成之后,所有的佛像法器均未动过,皇帝们敬献的哈达、上供的干果,甚至龛座上的微尘,都是几百年前的旧物。冯骥才看过之后,感慨地说:“太好了,太好了,这里永远都别开放了,就这么保存着。”

我对冯先生说:“中年之后,我忽然感到保守也是一种美德。”冯先生说:“你说得对,保守既是保卫,也是守护。”我俩谈的是文化问题。我们保卫的当然不是历代皇帝的奢侈与腐朽,而是他们借助统治的权力而保存下来的琳琅满目的艺术瑰宝;我们守护的也不是故宫中已经翻过去的那些专制制度下血腥的历史,而是中华民族创造灿烂文化的匠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