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甲申文化宣言

2004年9月3日至5日,由语言学家许嘉璐、国学大师季羡林、哲学家任继愈、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文学家王蒙联名发起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七十余位海内外华人学者作为论坛成员参加了这次盛会。他们中既有科学家,也有教育家、企业家、文学家及艺术家,都是一时俊彦。论坛成员中的作家一共有六人,他们是王蒙、陈映真(台湾)、白先勇(台湾)、冯骥才、阿来和我。

在两天的大会报告中,共有三十一位学者在论坛上发表了演讲。他们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切合论坛的主题“全球化与中华文化”,或高屋建瓴,或阐发幽微,都发表了精彩的见解。论坛的组织者中华文化促进会,准备将这些演讲汇辑成册出版,相信会得到热衷于研究中华文化的读者的喜爱。

在会上,我亦被安排发表了演讲,题目是《传媒时代的文学》,因大会给予每一位演讲者的时间只有十分钟,若超过时间,执事者便会摇铃提醒。这么短的时间想谈透一个问题显然不可能。好在大会事先已印发了演讲稿,可以会下阅读与交流。在会上,登坛者都只是宣读其论文的主旨。

我之所以要在论坛上谈传媒时代的文学问题,乃是因为近几年来中国文学的现状引起了我的思考。抛开意识形态层面不讲,不管东方与西方,以网络与电视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手段,正在向传统的以纸质为主的传播手段提出巨大挑战。在中国,广大的青少年已无法离开网络,而更为广大的农村与城市,电视更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部小说发行十万册,已是令文学界颇为兴奋的畅销书,但一部电视剧的播出,用千万人次计,还不能算是轰动。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事实,亦是传媒时代的文学所面临的困境。我在论坛上提出这一问题,是希望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所有的论坛成员中,我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许多演讲者,如许嘉璐、杨振宁、王蒙、杜维明、张信刚等等,都谈到中华文化的大问题,其睿智、其思考,既充满**,又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论坛的重头戏,乃是与会者共同发表《甲申文化宣言》。借这一纸文字,向国际社会表达我们的文化主张。

宣言草稿出来后,与会者字斟句酌,最后达成共识,每一位论坛成员都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在这份《甲申文化宣言》中,我们首先承认文明的多样性,并希望经过全球化的洗礼之后,各种原生状态的,相对独立的多样文明将获得更为广泛的参照、更加坚定的认同。我们反对以优劣论文明,或者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形容为不可调和的冲突,甚至认为这种冲突将导致灾难性的政治角力和战争。我们尤其强调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至今仍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并确信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可以说,这份宣言表达了我们所有参与者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忧患。我在宣言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后,心绪难平,又写下一首七律:

聚首京华著汗青,群贤欲塑汉唐魂。

挂帆破浪济沧海,举火焚膏照国门。

强国首先强智慧,养生须得养心灵。

诗人不敢忘忧患,何况今年是甲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