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才女:元帝一武夫,文人很悲伤

对于元朝这个朝代,我向来是不喜欢的。一是元朝帝王的穷兵黩武。元帝在整个统治阶段都乐于发动战争,从亚洲打到欧洲,从北方打到南方,战火席卷了全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二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以及元朝对汉族知识分子的贬抑使得国人的精神生活被压抑。文人没有自由,更谈不上优质的生活,文化也就不像唐宋那样繁荣。但是,元朝依旧涌现出一些传奇女子,有的以姐妹组合的形式笑傲文坛。于是,笔者仔细翻阅了资料,选取了5位比较典型的女才子,集中于一篇文章中,她们分别是曹妙清、孙淑、郑允端以及薛兰英两姐妹。

曹妙清:诗名远播杭州城

提到这个曹妙清,历史上关于她的记载很少,几乎无法找到详细的记录。她到底出生于哪一年,死于哪一年,也一直是一个谜。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她字比玉,自号雪斋,出生于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苏堤第一桥旁。曹妙清不是什么“富家女”,也不是什么“官二代”,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媛,也就是营妓,混娱乐圈的,这和梁红玉、薛涛、薛兰英、薛慧英等相似。身处娱乐场所,就得懂得吹拉弹唱,古代对妓女要求比较高。每逢月明星稀之夜,曹妙清常常吹箫或鼓琴自娱,以抒愁情。另外,曹妙清还会写书法,她的书法在当时很有名气,其行、草皆有法度,造诣颇深。

虽然人在娱乐圈,但曹妙清很注重品德修养,对自己的母亲很孝顺,从风月场所挣回的钱,她都如数交给母亲保管。到了30岁,她也不愿意嫁出去。笔者认为,曹妙清之所以嫁不出去,可能是因为营妓的身份。虽然没有新郎,但曹妙清当时不缺红颜知己,比如元朝著名的作家杨维桢就与她关系很好,两人常常饮酒对诗,以文会友。

其实,在年轻时曹妙清有过美好的爱情生活,但后来她的情人可能嫌弃她的营妓身份,悄悄离她而去,从此杳无音信。最后,曹妙清受了刺激,便决定孤守闺阁,至死未嫁,十分寂寞。这有点类似于当前许多娱乐圈的大龄女星,因为其特殊的身份,许多涵养之士,不愿意吃她这碗菜,便导致迟迟嫁不出去,到最后竟然孤老一生,有的还出家当了尼姑。

不过,虽然没有经历婚姻,爱情不够完美,但曹妙清拥有了不朽的文学,她的诗词作品流传到了后世,受到文人雅士的交相称赞。大作家杨维桢就对她的诗才十分推崇,将其比拟为唐代女诗人薛涛,赞其曰:“红牙管带紫狸毫,雪水初融玉带袍。写得薛涛萱草贴,西湖纸价顿能高。”

曹妙清孤苦一生,辛辛苦苦写成了《弦歌集》,好友杨维桢为她作序,但后来这本诗集不幸遗失,未能传于后世。现在,我们能找到关于曹妙清的诗歌并不多,其中《西湖竹枝》一诗,笔者倒是十分喜欢,各位读者可以欣赏阅读:“美人绝似董娇饶,家住南山第一桥。不肯随人过湖去,月明夜夜自吹箫。”

薛兰英姐妹:“女追男”隔层纱

1.画楼上飞出才华横溢的富家女

在古代社会,若看到有某一位女孩,在众目睽睽之下向男方求婚,人们会觉得很惊恐,“女追男”似乎成为他们不可接受的一道风景。然而,在元朝就出现过类似的案例,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人家女孩不仅长得漂亮,是典型的“富家女”,还很有才华,更令人惊奇的是,非“一女追男”,而是“二女同追男”,追的也不是“官二代”、富豪,而是有一点文化的穷书生。可喜的是,这个书生答应了俩女孩的追求,最终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

那么,这两个倒追男的女主角是谁呢?她们不是别人,正是元朝著名的诗人薛兰英、薛蕙英两姐妹。她们的运气很好,没有降生在穷人家庭,而是投胎给一个富商当了女儿。薛兰英姐妹的父亲是江南名城苏州卖米的老板,由于经营得道,很快就成了苏州的超级富豪。人有钱了,就想摆点谱,于是薛老板也附庸风雅,想弄些和文化沾边的事,显得自己也很有素养。不过,这也值得理解,一般人在物质条件达到一定水准后,都想有一些精神层面的追求。薛老板用钱买文化只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心态。

当时,薛老板为了跻身知识分子家庭,便努力培养自己的两个女儿,出了高价请最好的老师教她们琴棋诗画,希望让她们摆脱小家子气,成为像书香门第家庭出身的小姐一样具备高贵的气质。这样,薛老板才觉得自己很有面子。为了让女儿专心读书,薛老板专门在自己的豪宅后盖了一座画楼,还花重金邀请了善画水墨花卉的承天寺僧在粉壁上绘上巨幅的兰蕙,并取名为“兰蕙联芳楼”。两个小姑娘就像养在闺中的娇艳鲜花,尽情地盛放,常常吟诗作画,过着幸福而快乐的生活。

在小楼中,薛兰英姐妹创作了许多诗词,共计百余首,薛老板还出钱为其刊印了集子,并题名为《联芳集》。薛兰英姐妹的诗集刊印后,全城轰动,就连当时最著名的文学家杨维桢也十分叹服,并主动结交,可想两女子当时的影响力。

2.二姐妹大胆追求心上人

二姐妹的名声广为传播,上她们家提亲的人络绎不绝,几乎都让薛老板挑花了眼,但两姐妹一个也没看上,这可急坏了薛老板。两个女儿长得漂亮,又有才华,总不能就这么一直单身下去吧,总得尽快嫁出去才好,最好嫁一个权贵人家。

不过,薛老板的期望很快就被打破了。某年的一个春天,两姐妹正在小楼上欣赏岸边盛开的桃花,以及如丝绦般柔顺的柳条,心情格外舒畅,她们希望自己能捧住阳光,留住美丽的春天。

这时,刚好有一艘小船从小楼下经过,船上站着一个俊朗的书生,相貌白皙,身材伟岸,特别是那一双忧郁的大眼睛,真让人着迷。

这书生是什么人呢,为何如此令薛兰英姐妹着迷呢?原来,他姓郑,家住昆山,做一些小本买卖,此次来苏州是找薛老板进购点大米回去销售。然而,大米还没进购,就被老板家的两位千金给看上了,这不是天上掉下馅饼,让他措手不及么?

两个女孩对姓郑的帅哥一见钟情后,也顾不上封建礼教约束,立即主动出击。她们的手法其实很老套,就是大声向郑生打招呼,并挑逗性地往楼下投荔枝。到了晚上,郑生又从楼下经过,于是她们两姐妹就用秋千索套着竹兜,把郑生勾引到了绣楼,三人吟诗喝酒,谈得十分尽兴,酒足饭饱,当晚就一同进了闺房。

这件事很快就被薛老板知道了,当他发现自己女儿和郑生的畸形恋爱,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后,薛老板也是无可奈何,索性打包把两个女儿买一送一全嫁给了郑生做媳妇。当年,郑生才22岁,薛兰英20岁,薛蕙英18岁,从此三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出嫁之后,两个女孩就再也没有写过新的诗作,或许是因为太幸福从此辍笔了,也或许由于生活太过平淡,她们沦为了俗人庸人,也写不出什么作品来了。

关于两姐妹倒追郑生的故事,明朝有个叫瞿佑的作家专门写了部短篇小说集《剪灯新话》,其中有一篇《联房楼记》就根据薛兰英、薛蕙英姐妹共事一夫的传闻编写的。这本书写得很黄,可能当时瞿佑经济条件不太好,为了多挣点稿费,便在其中加入了不少男女之间的**情节,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后来这本书在明代被列为禁书。

3.爱情终归土,诗词代代传

至于后来,薛兰英两姐妹的生活到底怎样,史料和文学作品均没有再介绍了,但她们年轻时所写的文学作品,却依旧流传到了现在,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那首最著名的《苏台竹枝词》。写这首词时,两姐妹还是十三四岁的少女。她们当时把一切都不放在眼里,这有点类似于年轻时的杜甫,年少轻狂的他认为才华天下第一,连司马相如也不是对手。因此,薛兰英两姐妹狂妄地喊出:“西湖有竹枝曲,东吴无竹枝曲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西湖有竹枝曲,难道我们东吴人就写不出来吗?于是,两姐妹便亲自操刀,共同写出了赫赫有名的《苏台竹枝词》十章,这组诗也成为女性竹枝词的开山之作,内容如下:

姑苏台上月团团,姑苏台下水潺潺。

月落西边有时出,水流东去几时还?

馆娃宫中麋鹿游,西施去泛五湖舟。

香魂玉骨归何处,不及真娘葬虎丘。

虎丘山上塔层层,静夜分明见佛灯。

约伴烧香寺中去,自将钗钏施山僧。

门泊东吴万里船,乌啼月落水如烟。

寒山寺里钟声早,渔火红枫恼客眠。

洞庭余柑三寸黄,笠泽银鱼一尺长。

东南佳味人知少,玉食无由进尚方。

荻芽抽笋楝花开,不见河豚石首来。

早起腥风满城市,郎从海口贩鲜回。

杨柳青青杨柳黄,青黄变色过年光。

妾似柳丝易憔悴,郎如柳絮太颠狂。

翡翠双飞不待呼,鸳鸯并宿几曾孤。

生憎宝带桥头水,半入吴江半太湖。

一凤髻绿如云,八字牙梳白似银。

斜倚朱门翘首立,往来多少断肠人?

百尺高楼倚碧天,栏杆曲曲画屏连。

侬家自有苏台曲,不去西湖唱采莲。

看到上面薛兰英姐妹写的竹枝词后,各位读者有什么感想呢?笔者认为,该诗语言流畅,情感充沛,意境深远,将人性中最美好的男女之情写得淋漓尽致,属于上乘之作。虽然,仔细琢磨,其中个别诗句显得有些稚嫩,但总体上是清丽纯情,令人回味的。当时,这首词写完之后,著名的文学杨维桢对此击掌叫好,并在她们的诗后面手题二诗:

锦江只见薛涛笺,吴郡今传兰惠篇。

文采风流知有日,连珠合璧照华筵。

难弟难兄并有名,英英端不让琼琼。

好将笔底春风句,谱作瑶筝弦上声。

除了这首《苏台竹枝词》,两姐妹还写了另外的诗作,其中姐姐薛兰英写了一首诗:“玉砌雕栏花两枝,相逢恰是未开时。娇姿未惯风和雨,吩咐东君好护持。”妹妹薛惠英也不示弱,随后也和诗一首:“宝篆香烟烛影低,枕屏摇动镇帷垂。风流好似鱼游水,才过东来又向西。”

不过,代表薛兰英姐妹文学成就的还是她们共同写的《联芳集》,可惜由于年代久远,不幸丢失,现已无法找到,目前只有《苏台竹枝词》流传于世,但这并不影响她们两人的文学地位和成就,《玉镜阳秋》就高度评价:“二女《苏台》十章,字字竹枝,妙镜鼎足曹、张间,了自不让。”能得到这样的评语,我想,对于薛兰英姐妹来说已经足够了。

孙淑:武夫治国的朝代,最有文化的女人

讲到孙淑,首先就得提到元代著名的作曲家孙周卿。小令《沉醉东风》和《蟾宫曲》就是其代表作。孙淑是孙周卿的女儿,字蕙兰,生卒年已无法查到,大概出生在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左右,卒于泰定五年(公元1328年),可惜只活了20余岁,就去世了。

孙蕙兰的父亲是著名的作曲家,可见其遗传了优秀的文艺基因,所以她从小“高朗秀慧”,极有天赋。由于从小母亲就去世了,孙蕙兰主要是由父亲带大,孙周卿还亲自教她读《孝经》、《论语》、《女诫》等书籍。孙蕙兰对诗歌特别感兴趣,从小就学着吟诗作词,写的作品在当时传播很广,名声很大,属于远近闻名的小才女。

23岁时,孙蕙兰遇到了自己的丈夫傅若金,并嫁给傅为妻。可惜,她身体不好,常常得病,一直也没有好转。心情沮丧的孙蕙兰,每天便哀伤悲秋,常有“红颜薄命”的伤感,唯有写诗来安慰自己。其中包括最有名的两首诗,其一《窗前柳》:“窗里人初起,窗前柳正娇。卷帘冲落絮,开镜见垂条。坐对分金线,行防拂翠翘。流莺空巧语,倦听不须调。”《望岳》:“万壑千峰次第开,祝融最上气崔嵬。九江水尽荆扬去,百粤山连翼轸来。入树恐侵玄帝宅,牵萝思上赤灵台。明年更拟寻春兴,应及潇湘雁北回。”

孙蕙兰虽然不断写诗,却常毁弃自己的诗稿。或许是因为心情太过忧郁的缘故,她变得喜怒无常。家里的仆人常劝她看开些,孙蕙兰却说:“偶适情耳,女子当治织纴组,以致其孝敬,辞翰非所事也。”大概意思就是,女子应该在闲暇时织布纺衣,孝敬长辈老人,做文章是不务正业。

可见孙蕙兰的心情是十分糟糕的,这也严重影响了她的身体健康。或许,真应了“红颜薄命”那句古话,孙蕙兰与傅若金结婚未到5个月,就因病而卒。傅若金在《殡志》中作了证明:“蕙兰年二十三,于我归湘中,五月而卒。”孙蕙兰死后,她的丈夫傅若金将其诗作18首编集成帙,序而藏之,题曰《绿窗遗稿》,因而后人有“《绿窗》遗集,端赖贤夫”为证。

蕙兰的诗作虽很少,却很精致,流传也很广。正如其丈夫傅若金盛赞的那样:“语皆闲雅可诵。”学术著作《玉镜阳秋》也评论她的诗:“淑诗学字,是女郎语,冉弱静好,每一讽咏,想见妆铅点黛时气韵。”可见,孙蕙兰的作品具备一定的水准和影响力,在元朝女诗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这么说,在元朝这个武夫治国的朝代,孙蕙兰是最有文化的女才子之一。

郑允端:字画堪比黄金价

在博宝网首页,有一则关于郑允端题图诗的消息,称某收藏者持有元代郑允端题图诗一幅,绢本,高165厘米,宽50厘米,此物经专业公司鉴定,疑为孤本,但属真迹。绢书上有:“慈母三迁抑已勤,满头白发乱如云。机丝一段吾儿续,织的经天纬地文。”落款下有玉园女史印鉴,贞字正淑印鉴。该绢画售价为1000万元。看到这,不禁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这幅画为何如此珍贵,何以敢要千万的高价?这个郑允端又是谁?其人生又是什么样子?带着疑问,笔者便去了解了这位元朝著名的女诗人。

郑允端,元朝著名女诗人,字正淑,平江人,生于公元1327年,死于1356年,年30岁。这个郑允端不像薛涛和梁红玉那样出身于寒门,而是从小生长在书香门第。她的父亲郑氏曾富雄一郡,有半州之目,人称“花桥郑家”。

郑允端由于家庭环境好,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诗词很有研究,年轻时就写了不少优秀词作。后来,她嫁给了同郡的大户施伯仁,丈夫也是儒雅之士,夫妻两人相敬如宾,暇则吟诗自遣,然题涉甚广,不止于写闺情。

本以为,两人能幸福地生活一辈子,哪知道很快就遇到了战乱。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农民领袖张士诚打到了平江县,黎民百姓苦不堪言,施家也被官兵所破,家里被洗劫一空,顿时一贫如洗,郑允端在这种困难环境下,生了重病,不久就悒悒而卒。可能,郑允端是饿死的,也可能是得瘟疫死的,总之她很不幸,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遇到不幸的战争,最后不幸早逝。宗族之士对郑允端十分尊敬,大家称她为“女中之贤智者”。

虽然,郑允端没有长命,但是她的文学作品永远闪耀着光辉,其中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实践业绩皆十分可观,后来其夫施伯仁为她编的文集《肃庸集》由于历经颠簸,散失了一半多,到目前仅留下百余首诗。笔者为大家选取了几首,以飨读者。

赞豆腐

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

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有余美,五食勿与传。

听琴

夜深众籁寂,天空缺月明。幽人遽槁梧,逸响发清声。

一韵再三弹,中含太古情。坐深听未久,山水有余清。

子期既物化,赏心谁与并。感慨意不已,天地空峥嵘。

山水障歌

我有一匹好东绢,画出江南无数山。笔法岂下李营丘?直疑远过杨契丹。

良工好手不可遇,此画森然能布置。层峦叠嶂拥复开,怪石长松俨相对。

板桥茅屋林之隈,瀑流激石声如雷。恍然坐我匡庐下,便觉胸次无凡埃。

此身已向闺中老,自恨无缘致幽讨。布袜青鞋负此生,长对画图空懊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