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两千年出一位的女天才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的文坛地位毋庸置疑为“大宋一哥”,几乎没有人敢对其词作“说三道四”。但是,有一位女词人例外,她就是李清照。“东坡词不协音律,句读不齐之诗”便是李清照对苏轼的负面评价,可见其胆量和魄力。那么,李清照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何以敢批评大词人苏东坡?她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又占据怎样的地位?请随笔者一同走近这位中国两千年才出一位的文学女天才!

书香门第家境优,饱读诗书不知愁

在封建社会,女性是没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的,也就没有仕途可言,因此大多数家庭都不会让女子读书。像李清照这样还能学习诗词,并精于填写,的确十分难得,凤毛麟角。那么,为什么李清照是一个特例,她又出生在什么样的特殊家庭呢?

据史料记载,李清照的父亲名叫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是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学生,官做到了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这个不用说了,相当于教育部的一个司长,正厅级干部,比民国期间担任处长的鲁迅还要大两级。提点刑狱又是什么官呢?大概相当于省监狱管理局副局长或司法厅副厅长之类的官。李格非的官职为李清照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李格非还是一位教育家,担任过太学博士,又十分爱好藏书,更为李清照创造了好的文学环境。这些都只是硬件设施,更令人惊奇的是,李格非自己也是一位大词人,当时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现存于山东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就有介绍佐证:“提点刑狱、进士,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

除了父亲有文化,李清照的母亲更不一般,是大宋仁宗时期的科举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这个王拱辰还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就不说了,许多读者都知道,吏部尚书更是掌管人事的部长,属于典型的实权派。因此,生在这样的家庭,其文化功底自然不一般了。《宋史》记载:“王氏,亦善文。”由此可以看出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很懂诗书,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李清照出生在这样有着浓厚文学氛围的家庭里,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文学上得到了不少的指点。再加上她聪慧颖悟,有着极高的天赋,其文学才华很早便显现出来。王灼《碧鸡漫志》就记载,“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而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也赞扬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褒奖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并没有辜负时人的称赞,她在不到20岁时就写出了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这都不算什么,李清照又因为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

其一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稿人心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其二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看了此诗后,你们还觉得这是一个女子的水准么?该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年少的女孩,居然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对黎民百姓能有如此的同情,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宋代学者周辉的笔记《清波杂志》就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学者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通过以上几篇作品,李清照的声名在大宋彻底打响,这有点迎合了民国才女张爱玲所称的那样:“出名要趁早!”李清照的时代也随之到来了。

靓女才子两相悦,前世有缘后世缺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18岁的李清照迎来了她的爱情。这个男人不是别人,就是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他们两人一见钟情,很快便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说:“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作礼部员外郎(教育部的司长),赵明诚之父赵廷之作吏部侍郎(人事部副部长),均是朝廷的大官,可谓是门当户对。李格非和赵廷之两人是老乡,都是山东人,但是赵廷之是改革派,得罪了不少人,就连苏东坡都对赵廷之不太感冒,还给了他一个评语:“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大意就是这个贪污腐败的小人,怎能担当大任呢?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总之,李清照嫁到了一个官宦家庭,其生活也是不错的。更为可贵的是,她非常喜欢自己的丈夫赵明诚,两人感情生活十分甜蜜。

那么,赵明诚是如何吸引李清照的呢,又是如何让李清照这样的大才女以身相许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赵明诚虽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但一点没有“官二代”的臭架子。另外,赵明诚是最高学府太学的高材生(相当于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的“学霸”),不仅能写诗词,还爱收藏金石文物。这些爱好和才能,让李清照都相当看重,是一个作为老公的绩优股。两人欢欢喜喜进入了婚姻殿堂,婚后经常一起讨论文学。另外,他们还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

后来,赵明诚从太学毕业后就进入仕途,当了一个小官。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七月,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还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这时,因为政治的原因,李清照与赵明诚不得不忍痛分别,偌大的汴京已没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无奈之下,李清照孤独一人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去投奔曾经被他们遣归的家人。

世事翻覆莫测,谁也没有想到,后来发生的事更是令人猜不透。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李清照的公公赵廷之因为与蔡京争权,举报其奸恶,便请辞避祸。没想到这次起到了效果,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二月,蔡京便被皇帝罢相,赵廷之重新当了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成为国家宰相。与此同时,朝廷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可是没过多久,蔡京又官复原职,再次成为宰相,无情的政治灾难降临到赵氏一家头上。三月,赵廷之被罢右仆射,没过几天就一命呜呼。死了三天,蔡京又诬陷赵廷之,赵的家属、亲戚均在京城被捕入狱。随后,赵廷之赠官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此丢失,这时的赵家已经衰败,再也无法在汴京待下去了。李清照看到这情况,便劝解丈夫回到了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回到青州时,李清照刚好25岁,她给自己取了一个号为“易安居士”。当时,曾对李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也因为党派之争被罢官归隐到故乡缗城(今山东省金乡县),自号“归来子”。晁补之修了“归去来园”,园中的堂、亭、轩皆以《归去来兮辞》中之词语命名。李清照、赵明诚因为对晁补之十分仰慕,步其后而模仿,也以“归来堂”名其书房。“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远离了风云变幻的京城生活,但是在乡村找到了久违的乐趣。他们开始静下心来进行文学创作。而赵明诚更是将主要精力用在了搜求金石古籍上面,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作了详尽叙述:“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这两人的生活也够潇洒的了,不亚于陶渊明和孟浩然的田园生活吧。

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在李清照的帮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除自作序言外,他们还特请当时著名学者刘跂题写了一篇《后序》。相关史料称,赵明诚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莱州。途经昌乐,宿于驿馆,李清照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表达对青州姊妹的惜别之情。

当年八月十日,李清照到达莱州,又作《感怀》诗一首。诗前有小序云:“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

婚姻生活不长久,人到四十悲且愁

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毕竟没能长久,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李清照已经42岁,丈夫赵明诚改守淄州,她跟随居住在了淄州。

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李清照44岁,南宋开始。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南下奔丧。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此处文字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史实应为“青州兵变”。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攻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〇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赵明诚被免去江宁官职,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李清照触景生情,有感而作《夏日绝句》以吊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也被后人极为推崇,项羽的英雄形象和遗憾,被李清照写得极令人同情和惋惜。

当年五月,他们走到池阳(今安徽省贵池市),这时皇帝下诏赵明诚去湖州当一把手。可惜不幸的是,八月十八日,他却因病卒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看到自己的老公去世,李清照悲痛万分,无法自拔。她特地写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随后,李清照将丈夫厚葬,由于悲伤过度而大病一场。当时国势日急,为保存赵明诚所收藏的文物书籍,李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赵明诚在洪州当官的弟弟。哪里知道,当年11月,北方的金人攻陷了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

见到这种情景,走到半路的李清照,无奈丢掉了一部分书籍轻身仓皇南逃,在颠沛流离中,她的书文又几乎散失殆尽,其心情是悲痛绝望的。

国破家亡又改嫁,流亡孤苦后半生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李清照颠沛流亡到了杭州。夫君的去世,文物书籍的散失,国家的破败,都给她带来了无尽的折磨。走投无路的她甚至想到了自杀,这时一个男人进入了她的生活。他是谁呢?就是张汝舟。

遇到张汝舟时,李清照49岁了,离她前夫赵明诚去世已有3年之久。其实,这个张汝舟爱的可能并不是李清照本人,毕竟这时才女李清照奔50岁的人,虽算不上人老珠黄,但至少也是形容憔悴的中年妇女,没什么吸引力。通过作弊考上进士的张汝舟,在朝廷任了官职,她与李清照的接触,可能更多的是想打金石文物的主意。但是,哪里知道这些东西李清照视若生命,怎么会拱手相让呢。婚后,张汝舟见无法控制李清照,又不能搞到《金石录》,便对其心生怨恨,时有暴打李清照的举动。

一代才女这时遭遇了家暴,被张汝舟折磨得不成样子。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大才女李清照难以容忍。绝望悲痛之下,李清照进行了反击。她知道张汝舟当年科考营私舞弊,并虚报考试次数骗取了官职的罪行(宋代规定举子考试到一定次数、取得一定资格后可以授官),便立即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同时提出离婚要求。

李清照的举报很快得到了监察部门的重视,相关干部立即对张汝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核实,李清照举报的内容属实,于是张汝舟便被除名编管柳州。随之,李清照与张汝舟成功离婚。但是,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李清照也进入了监狱服刑。吉人自有天相,李清照才刚被关进监狱,就被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她也便获释了。

这次再婚经历让李清照心力交瘁,但她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反而这些痛苦更促进了她诗词创作的热情。她将个人的痛苦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写出了许多具有极高水准的文学作品。譬如《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这首诗,笔者就特别喜欢,不妨与读者一同分享,全文如下:

三年复六月,天子视朝久。

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

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

贤宁无半千,运已遇阳九。

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

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

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

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

四岳佥曰俞,臣下帝所知。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

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

嘉祐与建中,为政有臬夔。

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

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

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

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

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

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

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单于定稽颡,侍子当来迎。

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请缨。

或取犬马血,与结天日盟。

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势急。

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

闾阎嫠妇亦何如,沥血投书干记室。

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

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

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生。

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

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

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

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

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该诗格调深远,情思深沉,特别是诗句中充满了关切故国的情怀。这段时间,李清照化悲痛为力量,努力潜心写作,终于在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还作了《打马赋》、《武陵春》、《题八咏楼》等,其中著名诗句“江山留与后人愁”,堪称千古绝唱。

是的,李煜因为国破家亡之后,还写出了催人泪下的《虞美人》、《浪淘沙》等作品。而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之后,也同样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优秀词作。

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左右,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72岁,不过她的文学作品却永远闪耀着傲人的光辉,得到了后人的极高评价。明代杨慎的《词品》卷二赞曰:“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当代著名哲学史研究专家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赞曰:“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有天才的女子,她的词在当日很受人崇敬,如辛弃疾有时自称‘效李易安体’,可见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