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高恍然大悟。他接着说,经你这样一讲,这佛学确实博大精深,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将所有佛法经典通读一遍。我还有问题请教你。为什么寺院通常一进门就看见大肚布袋和尚弥勒佛?为何供佛的大殿从外面看它是两层,而从里面看却只有一层?

张慧能说,弥勒佛笑眯眯的样子,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你想学佛吗?先要笑脸迎人。发脾气不能学佛,一定要欢欢喜喜;他的肚皮很大,“大”代表什么都能包容,不与人计较。所以也代表平等心和喜悦心。所以弥勒佛面对着大门,告诉所有信众:有我这个条件,才够资格入佛门。你提到的供佛的大殿从外面看是两层,里面看是一层的问题也是有其寓意的。从外面看,真俗二谛;里面告诉我们,真俗不二,万法一如。这个意思就是说,外表是有差异的,实质却没有两样,是一致的。

所以呀,这佛教寺院没有哪一处不是在提供教学的演示。即便佛前小小的供具也有它的象征意义和教育意义。譬如说,佛前供一杯清水,什么意思呢?表示佛法的呀!水是干净的、清净的,代表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和清净;水波澜不惊,是平静的,表明我们的心也要像水一样平静。佛前供花,花代表“因”,开花后就结果;花代表六度万行。佛前供果,是教导我们看到“果”时,就能想起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就应该修什么样的“因”。还有,灯代表智慧和光明;给佛磕头和烧香,磕头表示对佛尊敬,是仪轨,也就是说必须通过某种仪式,才能和佛祖、菩萨形成某种联通。这种仪式需要心诚则灵。而“心诚”其实已经接近了“定”。烧香是供养。香则代表持戒、禅定真香。烧三炷香代表供奉“佛、法、僧三宝;也表明修持“戒、定、慧”三无漏学,斩断“贪、嗔、痴”三毒……总之,佛教寺院里,没有一样东西不是表法的,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在展演着佛教的教育。

张登高全神贯注,听得入迷了。但是,说了半天,你张慧能还是没有回答我刚开始提出的生死问题呀?这小子分明在偷换概念,转移话题。不能放过他,必须再把他绕回来。张登高不依不饶地对张慧能说,你扯得太远了。咱还是回到生死的问题上吧。你说说看,王、李之死说明什么问题?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色”呀、“空”呀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张慧能颇感为难。他对张登高说,你把我当高僧大德了,回答你的问题其实是很难的。我只能就我所知,不揣浅陋地尝试着回答你的问题。只要跟你讲清楚佛学的如下四组概念,我想应该就能基本满足你的愿望。这四组概念分别是:“四大”和“五蕴”;“苦集灭道”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佛经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缘聚则合,缘散则离。”所谓“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这四种元素构成世界一切物质,故称“大”。地大其性坚硬,水大其性潮湿,火大其性温暖,风大其性流动。就以我们的身体为例,佛学叫“根身”。我们的骨筋爪齿属地大,汗液唾涕、脓血大小便属水大,体温的热度温暖属火大,呼吸气息属风大。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是由这四大构成的,我们的“根身”是四大和合而成的假象。为什么说是“假象”呢?因为如果一个人四大不调,生起大病而死亡,则“根身”就坏掉了,四大和合的因缘便消散了。所以,佛经说“四大本空”。“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积聚之意。色蕴:指物质,以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所造;受蕴:以领纳为义,包括苦、乐、舍三受;想蕴:以取相构想为义,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蕴:以意念中迁流不惜,起诸造作为义,即由行动去制造善业恶业;识蕴:以了别为义。由心识去明了、甄别所缘所面对的情景。我们“根身”的总和不出“色、受、想、行、识”五蕴,有这五蕴相互关系的结合,才积聚成具有精神作用的我们的身体假象。一旦这种关系的助缘散灭,身体的精神世界也就被破坏了。所以,佛经说“五蕴非有”。再说通俗点。“四大”、“五蕴”是各自不同的作用和现象,没有独立的自性,没有自我,所以说是“空”的。就如同我们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各有各的作用。但单个的器官并不能真的独立,它没有自性,它的存在都离不开我们的身体整体。

张登高点点头,把张慧能的茶杯加满。他若有所思地说,嗯,我有点懂了。原来这“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一个东西只是因缘和合的整体里的一部分,它不能独立存在,没有自性,没有自我。一旦整体完蛋,那组成整体的各部分也一样歇菜。张慧能激动得猛拍大腿,对呀,你的悟性太好了。你不仅能盖世界上最高的大楼,我看啦,你要是参禅修行的话,很快就能做到菩萨的级别。张登高爽朗大笑,用手指着张慧能说,你小子拿我开涮不是?还是饶了我吧,我可不想信众把我供奉起来,天天给我磕头,每人点三炷香熏我,还求我给他们办这办那的。保佑这个,保佑那个。做菩萨多累呀!

张慧能咧开嘴大笑起来。他接着说:佛成道后,在古印度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佛陀为阿若憍陈如等五人说法,就是“四圣谛”。史称初*。“圣”在这里做“正”解,“谛”就是真理的意思。“苦集灭道四圣谛”通俗而言就是佛陀所亲自证验到的四种人生的正确真理。苦谛: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十二种苦——生、老、病、死、愁、悲、忧、恼,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换一句话说就是,人生是痛苦地活着;集谛:说明人生集起贪、嗔、痴等许多烦恼的“因”,去造种种的不善业,才会招受种种的苦果,所以,“苦”以“集”为因。说白了,苦是你自己抓来的,积攒的,自找的;灭谛:指修道所证悟的圣果,就是灭除烦恼,获得解脱生死的真理。通俗地讲,就是把一切都放掉,没有了,清空了。前提是除非你证得般若(智慧)了才能做到;道谛:就是正道,主要指修习“八正道”就会得到智慧,解除生死痛苦。“道”是“灭”的因,得道了,智慧成就了,破除一切苦的因,才灭了一切苦,进入极乐。

张登高说,这个很好理解,人一辈子呢都是痛苦不堪地活着;痛苦的原因呢都是贪、嗔、痴带来的,是你积攒的,是你自找的。要想摆脱痛苦,得到快乐就要修“八正道”,证得智慧,把那些导致痛苦的根源都挖掉,灭掉。

张慧能评价道,完全正确,十分准确。他喝了一大口茶,随手抓了几粒去皮的花生仁嚼了起来,带着嗡嗡的鼻音,他接着说,这十二因缘是佛陀对现实人生的成立和流转的说明。佛陀所阐释的十二因缘的生死循环,是通过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得以实现的。十二因缘的顺序是这样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它们的因果关系是,从过去世的“无明”和“行”这二支因,缘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支果;又从现在世的“爱”、“取”、“有”三支因,缘起未来世的“生”和“老死”这二支果。所谓人生,就是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回。佛陀的悟道,就是觉悟十二因缘的人生观道理,并推究十二因缘的缘起,以“无明”作为生死流转的根本。如修道断“无明”,除“爱”、“取”,就可以解脱生死了。关于十二因缘的理解和记忆法,有一个四句偈——

无明爱取三烦恼,

行有二支属业道。

从识至爱并生死,

七支同名一苦报。

“无明爱取三烦恼”中,“无明”、“爱”、“取”这三个是根本烦恼,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中的“集”,常人因一念无明起,脑筋不清楚,总想抓住爱,好想永远把握。总想得到、占有心仪的东西,满足自己的物欲。所以痛苦就大了。这三种是痛苦和烦恼的根本。

“行有二支属业道”中,“无明”缘“行”,“行”是原始的动力;“有”:泛指一切占有。“行”和“有”是业力。这股顽强的生命动力,从过去多生多世累积到现在,以致绵延到多生多世的后世。一切都在这股动力中,在“行”中。而我们经常被假象所欺骗——有名呀,有财富呀,有爱情呀,有儿女呀,有家庭呀,有病呀等等,都是假象。行、有二支,实际上是无明、爱、取三烦恼的根本动力。因为业力,使你产生无明、爱、取;因无明、爱、取又使你永远在行动,在拼命抓,一切都要占有,一切都要执着,要把握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业道、业力。

“从识至爱并生死,七支同名一苦报”中,生命的作用,身体的生死、死生,都是由心意识开始。由识来入胎,精神与四大地火水风变化的生理细胞结合,由识到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这七个阶段,都是苦的果报。记住这四句偈有什么用呢?你修行时打坐用功都在这里头啦。一点一点破过去,不断推演、拷问、思辨下去,你的功力、智慧就会一步一步精进呀。

其实,在我看来,对生死的痛苦和烦恼的解决是整个佛法的主体部分,也是佛法的真正内涵和终极理念。佛法可以分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其中出世间法才是佛法的最根本意趣,它包括解脱道和菩萨道。解脱道在于对生死之苦的解脱,菩萨道在于帮助他人解脱生死之苦。在浩如烟海的三藏经典中,几乎所有佛法教导的核心,都是对生死的“透视”和对烦恼的解决。而“四谛”、“十二因缘”和“六度”就是其中三种解脱生死之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四谛是一种“依因寻果,慕灭修道”的解脱法;十二因缘是一种“推因知果,观果断因”的解脱法;六度是一种“自利利他,摄末归本”的解脱法。在佛法中有“三乘佛法”之说,即声闻乘的四谛法,缘觉乘的十二因缘法,菩萨乘的六度四摄法等,说的其实就是这三个解脱法。当然,佛法中还有五乘佛法之说,除前三乘外,还有“人、天乘”的方便法。那是为了获得现实世界的快乐,消除人们生活中导致痛苦的根源。“人、天乘”的基本教义就是建立现实人间的美好生活。宣说彼此共生共存的理念,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它是整个佛法的基石。

总而言之,只要把这颗生灭的妄心降服了,一切杂念、执着、是非、人我全部破除之后,生命就像是刚从鸡蛋壳里钻出来的小鸡。束缚自己的思维行为的所有错误看法都灰飞烟灭,生死被彻底征服,生命出现全新的景象:内心只有光明和宁静!因此,不由得由衷地发出自信而又诚恳的声音:“生灭灭己,寂灭为乐。”正如佛陀所说的“寂灭乃人生之至乐”,这正是解脱道上的终极境界。

由此可见,原来生命的真相是如此完美!因为众生对于生死及生命中所感到的任何痛苦和烦恼,都是凡夫众生被无明遮盖下的错觉而已。所以通过上述的种种修行,证悟了真心和佛性之后,就彻底看清了生死的真面目——此时的生死不再是一种束缚和痛苦,而是真如实相在具体事物上的显现,这便是大乘佛教的巅峰状态:烦恼即菩提,所以没有烦恼需要破除;生死即涅槃,因此亦无生死需要解脱;菩提即烦恼,所以,没有菩提可求;涅槃即生死,因此亦无涅槃可证。生死的真相本来如此,就像《心经》里所讲的——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因为过于专注听讲,当张慧能结束宣讲时,张登高顿时感觉疲惫不堪,浑身乏力。他站起来活动活动腰身,对张慧能说,闹了半天,我算听明白啦。这人生的问题呀,也就是三句话:莫名其妙地生出来;无可奈何地活着;不知所以然地死掉。我原来以为佛法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是悲观的,都是苦嘛。听了你的演讲后,我这下明白了,佛陀只是告诉世人,人生皆是苦,有苦苦、行苦和坏苦。因为贪、嗔、痴、慢、疑五毒的侵害和无明的遮盖,你们大家这种活法很苦。如果你们按照我给你们提供的几套方法修行,就可以解脱这种痛苦和烦恼,从而得到极乐。佛的目的是什么?佛陀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总目的又是什么?离苦得乐呀。

张慧能兴奋地为张登高鼓掌。他从内心佩服老板如此高超的悟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能从十年前的十万块钱的本钱做到眼下的几十个亿的产业规模。他笑着说,张总,你的一大串问题还用我回答吗?你自己已经找到答案啦!张登高高兴地伸出一只手掌,和张慧能的手掌在空中一击。以击掌为开悟!铭记这一刻,铭记这个地儿——终南别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