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特区。前进基地。(整个阜县城及其周边区域全部被划入特区)

“日苏之间在张鼓峰地区的武装冲突的结束,促使日本加快了侵华战争的步伐。”武定国站在巨大的投影屏幕前,面带忧色,“日军第19师团数万人再长古风地区陷入绝境,即将被苏军全歼时,莫斯科方面却突然主动宣布停战言和。张鼓峰事件之所以很快得到和平解决,原因在于:一方面,日本方面认为,自己的兵力深陷在中国战场,一时还无法抽身,无力对苏联展开大战。所以,在对中国的战争结束之前,他们对‘大元帅’将采取尽量克制的态度。

另一方面,苏俄方面认为,日本在亚洲同他们争夺势力范围,自然是俄国的死对头。可是它的西边正受到来自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威胁。任何一个有头脑的战略家,都不会让自己陷入两面受夹击的被动局面。在‘大元帅’看来,既然日本与中国已拉开架势,厮杀得难解难分,还不如在诸如张鼓峰这样的小事件中,对日本作些让步,以便让日本全力对付中国,无暇西顾,从而达到渔利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为了让天皇理解大元帅的良苦之心,日、苏在谈判停战时,苏方一再向日本表示,绝不会对日本的关东军有军事行动。通过张鼓峰事件的‘友好’解决,天皇和日军统帅部也由此却得出结论:苏联并无大举出动之意。于是得以消除后顾之忧,全力实施对华作战。

此外,日本原本在此时应该放弃速战速决的战略,变为逼迫诱使委座投降的方针。可是。由于我们的到来以及华北战局的发展,完全出乎日本方面的预料。再加上辽东半岛以及第四舰队的‘失踪’(日本海军语),根据‘狸猫’传回来的情报,近卫内阁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为了避免倒台,在板垣征四郎、东条英机等人力促下,重新检讨了他们的既定战略。为了尽快完成武汉作战,以便腾出手来对付我们,稳定‘后方’,从而彻底从中国战场抽身。日本已经改变方略,提出年内必须结束对华战争。为此,在国内已经开始大规模征兵,军部正在谋求把日本经济纳入战时轨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武汉外围战场的形式非常危急。日军各部队平均比历史上提前两周左右发起攻击。虽然****竭尽所能进行抵抗,但是,在日本海空军的通力协助下,日本陆军进展神速。

具体形势如下:

6月初,第6师团从合肥南下;波田支队(相当于旅)由芜湖溯江西进,向安庆进攻。守军第26、第27集团军节节阻击。12日波田支队攻占安庆,继续沿江西进。13日第6师攻占桐城后,转向西南方向进攻,17日陷潜山。至7月初,日军在江北占领太湖、望江以东,在江南占领江西湖口以东的长江沿岸地区。4日,日军华中派遣军调整战斗序列,由其司令官烟俊六指挥第2、第11集团军,负责对武汉的作战。以第11集团军沿长江两岸主攻武汉;第2集团军沿大别山北麓助攻武汉。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部先后调集第2军和第11军共12个师团,以及海军第3舰队,航空兵团等500余架飞机,120余艘舰艇,约35万兵力。另以华中派遣军直辖的5个师团分别担任对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区的警备任务,以巩固后方,保障此次作战。

日军各部在长江沿线和大别山北麓的进攻进度,超过历史上的记载。例如:日军第11集团军主力沿长江南岸地区进攻,7月10日(比原历史提前了13天),波田支队在九江东面的姑塘登岸。守军第2兵团以第70、第64军等部协同第8军实施反击,由于日军第106师团(新组建)继续登岸,13日(原历史26日)九江失守。波田支队沿长江西进,7月26日(原历史8月10日),在瑞昌东北的港口登岸,向瑞昌进攻。”

武定国停了下来,众人都将眼光转向李华雄。

“看来,我们的出现以及提前爆发的张鼓峰事件,不仅没有迟滞日本侵略脚步,相反更加速了武汉会战的进程。没想到历史是这样改变的,这真是始料未及啊!”李华雄在武定国做完战局分析之后感叹道。会议室内特区的军界大佬们都陷入沉思。没有人说话,会场内气氛异常压抑。

“形势比人强啊!我们面临抉择,”刘远洋的声音打破沉默,“由于武汉战场的变化,我们原来的方略看来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我们不可能在这场战役中作壁上观。”

又是沉默。刘远洋的话像是在漆黑的旷野自说自话。

“鹏雄,你谈谈吧!”李华雄开始点将。他知道刘远洋的话没错,但是特区经济和军队还能承受得起吗?虽然前段时间的休整,各支部队都不同程度的得到补充。可是,现在特区十余万军队洒在广阔的华北地区,既要对解放地区进行防御,又要对津京张地区数万日伪军采取包围态势。特区的精锐力量第二装甲师部署在旅大地区,要随时准备和来犯关东军作战,根本无力抽身。里华雄做梦都想扩大军队的规模,但是根据博南、王天浩等人测算,以特区的生产能力、规模,维持现在这样规模一支准现代化半机械化的军队已经非常吃力,再扩大军队规模根本不可能。特区几乎所有人,没人愿意建立一支规模巨大人数众多的“小米加步枪”式的军队。虽然在历史上它给我们带来无数光荣,但是如果能建立一支装备更好一些军队,谁也不愿意看到我们的先人们,用他们同样宝贵的生命同样滚烫的热血,来弥补武器的差距。“我们中国人多,但是没有一个生命是多余的。”这样的理念在这些来自后世的人脑海中是根深蒂固的。

“我先谈谈空军方面吧!”徐鹏雄哪能不明白李华雄意思的呢?海军稚嫩,陆军能够抽身的军队有限,最快捷最有可能的就是他的空军了。他不禁在心中长叹了一口气。“现在我们的空军从外表看,不仅数量有了一定的增加(大连机场缴获了40余架飞机),而且从人员质量方面都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在军工部门的努力下,现在已经能够提供喷气式飞机百分之三十八、螺旋桨飞机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的零部件。我们貌似非常强大,呵呵!”徐鹏雄苦笑了一下,继续说:“我还是要说但是。但是,我们的军工部门仍然不能提供最主要的零件——发动机。大家都知道飞机的发动机是有寿命的。我们来到这个时空已经近一年了,我们精打细算省了又省,可是飞机仍然在不断的执行任务。尤其是呼吸行动更是超大规模的行动。现在百分之二十的现代化飞机、百分之十的螺旋桨飞机已经不能执行任务,只能作为零部件的提供者。仅供拆卸核心零件之用。如果参加武汉战役,随着起降次数的增加,相信将会有更多的飞机停在机场上。”

徐鹏雄的话像一条鞭子,抽打在博南和隶属后勤部的国防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原秘密基地副司令孙岩身上,二人尤其是孙岩感觉脸上一阵火辣辣。

李华雄制止了正待说话的孙岩。“大家都知道,后勤部门尤其是科工委的同志们已经尽力了,我想鹏雄刚才的话也充分肯定了同志们的工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提供喷气式飞机百分之三十八、螺旋桨飞机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的零部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更不要说同志们还担负着大量的科研任务。毕竟我们的底子太薄,科研力量有限、经济规模太小。”

李华雄一番话令孙岩心头一热,他的眼眶不禁潮湿了。那些日夜奋战在科技攻关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们的身影,又浮现在他的眼前。突变以来,他承担了国防科技研究攻关的行政管理工作。相对于沈险峰领导的纯技术研究工作来说,他的工作更加庞杂繁琐。来自军队方面对国防科技的压力都要由他来承担。他领导的科技工作者们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科研任务。他们的工作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轻松。不了解的人以为有特区、基地的科学技术储备,先进的生产能力工艺,似乎只要按图索骥就可以了。可是人们忽略了一点,国防科技几乎涉及所有的工业门类,而一个小小的特区所能提供的工业门类根本谈不上齐全,甚至连需要的百分之十都那以达到。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超越这个时代的优势,但是这并不能弥补多少工业门类的欠缺。很多东西都要从头搞起,个中艰辛不身在其中很难想象和理解。

拿97坦克的仿制改进来说,表面看特区有坦克生产线、有97坦克的基本数据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是特区内的钢厂没有生产坦克需要的特种钢材经验,特区内更没有相关的专门的工程师、技术工人。而改进方案需要设计、生产线需要进行相关调试,来自其他方面的生产人员需要熟悉生产线的操作和生产工艺。这些都需要磨合,而磨合就意味着时间,而特区最缺的就是时间。突变以来,几乎所有的科研生产任务的下达,都是火上房般的急迫。面对这一切,所有科研生产人员承担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没有人抱怨没有人退缩没有人畏惧。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成果都会让在前线浴血厮杀的将士们少流一些血,少付出一些牺牲,更多的消灭敌人。

今天,徐鹏兄的一番话让性格温和的孙岩颇有些不舒服,有惭愧有委屈,但是更多的是不平。他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那些可爱可敬的科研人员和奋战在一线的生产人员。

徐鹏雄也几乎是立刻就明白自己话语中的不妥之处,李华雄已经为他解围,他不能再说什么,只是向博南和孙岩投去饱含歉意的微笑。

这段插曲过后,会场似乎恢复了一些生气。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发表了对改变既定方略看法。有赞成有反对有模棱两可。刘远洋和李华雄不时对望一眼,他们二人都从对方的神色眼神中看到了焦虑、无奈以及一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东西。

第二十七章改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