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准备(五)

看来,前辈们对自己的解释并不满意啊!刘远洋看着眼前这位堪称中国伟大人格的化身的前辈,不禁暗自思忖。他此刻真的有一种冲动将一切和盘托出,理智告诉他不能。他迟疑的片刻说道:

“我们对斯大林经济模式极不认同。”刘远洋深厚的政治经济学功底此时发挥了作用:“在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试图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必然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他在经济方面,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在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与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dang政不分,gongchandang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和法制不健全,领导实行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模式对于发展和恢复经济具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但是他的贻害要由几代人来承受。

因为这种经济模式,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这种模式自身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是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在此背景下,必然产生dang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的现象。发生在苏联,长达十年的大清洗就是明证。这与gongchan主义争取民主与自由、解放人本身的初衷是完全背离的。仅从经济方面看,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经济粗放发展、经济效益地下,大量浪费资源。国家对经济的垄断,必然造成国家机关滋生。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为了高积累,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利益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从长远来看他必然要阻碍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刘远洋看到zhou和陈yun的脸上的表情,就知道自己这番话恐怕要白说:“我国是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国民是农民。斯大林模式对我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因此,我们相信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贵党会优先选择这种经济模式。因此,我们为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分歧的纠葛,选择暂时离开。等到有一天,我们双方就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模式达成一致的时候,再行回归祖国也不迟。当然,在我们离开的过程中和将来,我们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同时,这并不妨碍在我们立国后,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展开合作。”

“贵方要立国?”zhou立刻警觉了起来。虽然他早已经从华侨军的种种表现判断出他们有自立山门的打算,但是,第一次从“官方权威”渠道直截了当的获知这个消息,依然感到非常突然。

“是的,我们准备在除蒙古以外,从俄国人手里收复的国土上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同样的土地,在中国人手里总好过在俄国人手里吧!希望贵方能够理解我们的立场。”

Zhou听完刘远洋的权威解读之后良久没有说话。他必须要对这一新出现的情况进行权衡判断。华侨军要立国,那么他们所有的一切行为就不难解释了。他们需要向“国外”转移国内的军队、人口、资本、人才、技术、能源。为了不引起新中国的强烈反应,需要做出一定的让步。而新中国的建设却急需他们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当前的情况下,不同意又能如何呢?以他们的实力,即便能够战胜,也要付出极为巨大的代价。华侨军相比也明白这个道理。解放军虽然武器装备低劣,但是却有数百万之众。他们选择这个时候立国,一个方面反映出他们并不想与新中国为敌。

因为,如果在内战时他们宣布独立,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更为有利,那时恐怕谁也耐何不了他们。另一方面他们也算得上是处心积虑。如果在内的时候宣布独立,国内的舆论对他们极为不利。如果他们在新收复的国土上立国,国内的舆论相对要和缓一些。正如刘远洋所说,同样的土地在中国人手里总好过在其他民族手里。不管他们说从哪个方面考虑,看来他们立国的决心已定。这个时候,为新中国争取最大的利益才是最应当考虑的事情。可是他们立国之后,苏联人不可能善罢甘休。这无疑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和隐忧。可是,在另一方面他们独立,也可以使新中国有更多的回旋空间。想到这里zhou抬起头说道:

“相信贵方已经充分考虑过立国后的各方面事情,不过,我还是想善意的提醒一下贵方zhou看到刘远洋点头之后,继续说道:“你们对来自,恩——其他方面的攻击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呢?”

“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请zhou将军放心,我们不会给他们任何机会。”刘远洋脸上充满了自信。

“我个人倒是认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或许更为适合华侨军现在的处境。”zhou的脸上洋溢着真诚“现在,二战还没有短时间结束的迹象。和平和反法西斯是当前世界的大势所趋。贵方收复故土的行为虽然在道义上并没有问题,在时机选择上仅从纯军事角度来说也恰当,但是很难不给世人留下与德国沆瀣一气趁火打劫的印象。现在,贵方如果仓促立国,即便新中国能够理解,但是国内外的舆论上对贵方极为不利。首先,美国绝不会放任你们对他们连续的战略欺骗。他们援助的目的是为了让贵方进攻日本,可是贵方不但没有进攻日本反而向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盟友发动战争。美国人绝不会接受这样的行为。

其次,贵方虽然对苏联有一定的看法,不过不能否认他的国力依然非常强大。美英绝不会让这个重要的盟友崩溃。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很可能会再合适的时机向贵方发动联合攻击。在那个时候,贵方何以自处?最后,我们高兴地看到,贵方在这几年中经济、军事、教育等多方面发展得非常快速,但是中国总体的经济水平是个什么样子,相信贵方对此也有深刻地认识。现在匆忙立国,在各方的干扰下,贵方有时间在远东地区充分发展吗?如果仅以现有的经济能力,有把握打赢这一仗吗?如果打输了,贵方得到的会全部失去,很可能还会连累祖国损失更多。这不仅仅是华侨军一方的事情,而是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大事。因此,我想提请贵方注意,应该从整个中华民族的高度来考虑这件事,切不可贸然行事啊!我们这个国家实在不应该再折腾了。”

“以zhou将军之见又该当如何呢?”刘远洋真诚的问道。相关的问题在华侨军内部已经反复讨论了多次,可是每次都在军方强大的压力之下妥协。刘远洋心中并非没有担心,只不过他无法说服军方那些骄兵悍将们接受他的建议。

“韬光养晦对于贵方已经来不及了。”zhou同样真诚的回答道“不如你我双方共同给世界上演一出双簧。我们都暂缓宣布建国,然后我们双方来一场假打。按照贵方提供的路线图计划的时间表,我方以武力的方式‘夺取’地盘和企业。在此过程中,贵方向远东地区转移。我们双方尽可能把‘战争’拖得时间长一些。这样谁都无话可说。当然,这需要我们双方彼此的信任和默契的配合。”

“zhou将军”刘远洋听完之后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如此大胆的计划实施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不仅需要双方互信,而且还需要高超的表演技巧,没有大家的气度是无法想出这样的谋略“请允许我会去商量一下再给您答复!”

“彼此彼此!”zhou理解的点点头。

刘远洋回到驻地不久李华雄也到了。

“怎么样?”两个人几乎同时开口。

刘远洋将谈判的结果简明扼要的向李华雄说明之后,李华雄脸上的笑容有些诡异。“委座拒绝了我们的条件。我再次重申了我们的立场,对他们的大门永远是打开的。此后,张将军与我私下所说,与zhou说得大同小异。他没有说假打的事,不过力劝我们‘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唉——英雄所见略同,今天我算是真正见识到了。”

“华雄,作何打算?”刘远洋悬着的一颗心此时也终于落了下来。

“听人劝吧!”李华雄无奈的摇摇头“我想或许我们是有些膨胀了。”

“来自军中的压力,你如何化解?”

良久,李华雄突然说道:“大哥,看来你是对的!打仗或许我还在行,但是谋国我们与前辈们差远了。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打胜仗,而且除了刚开始以及个别时候,我们的胜利相对来说来的都过于顺利。这助长了包括我在内军中的骄狂之气。尤其是我们有了原子弹和中远程火箭之后,说实话,我也有些难以自持。无法从为武器论中摆脱出来。虽然我不断的提醒我和其他军人,然而从我内心来说依然过于依赖和迷信武器的作用。而且随着胜利的累积,越来越难以听得进不同的意见。看来在军中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学习和讨论是完全必要的。我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法宝还是应该重拾啊!”

“你觉得现在即便你想听不同的声音,还会有人愿意说吗?”刘远洋根本不相信李华雄能够这么快就幡然悔悟。“人们已经习惯了顺从你的意见。因为在历次的作战决策作出后,战争的结果都证明了你的正确性。你的自信已经在峰值维持了太长的时间。久而久之就变成一种习惯。你和你的部下都习惯了这种状态。就算有的时候你想听不同的意见,也没人愿意成为一名以自己的愚蠢来映衬你的智慧的蠢货。恐怕你真的听了的逆耳的忠言之后,即便认为是对的,心理也会觉得极不舒服。华雄啊!这就是身为一名领导者的悲哀。你如此,我也如此。你仔细回忆一下,在你成为团长之后,又有多少次听到过你的下属个你的意见呢?即便在穿越前,你我在仕途上的顺利都令人羡慕,然而在这种羡慕的眼光中,我们也失去了很多。身边阿谀奉承之徒比比皆是,刚开始的时候或许会反感,可是时间长了你我就习惯了。就像温水中的青蛙,最后被滚开的水烫死是一个道理。其实,不论是zhou,还是张将军所说的话,都与博帅等人所言没有本质的区别。为什么我们就听不进去,而两位所谓局外人的话我们更容易接受?包括你我在内的所有官员其实都该自省啊!”

李华雄摸摸地点着头,没有说话。对于他这样的军官来说,如果没有一个恰当的时机,那么包括自己亲人在内的意见往往也根本无法接受。正如刘远洋所说,能力越强的人其自信就越强,做出正确判断的时候也比常人多。这种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了。因为你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李华雄和刘远洋两个人,看着窗外都没有说话,这样的情景已经有八年没有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