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回归(二十一)

进攻发起日定在1945年7月30日凌晨3时30分。在进攻发起前48小时,中国同时也是全世界第一枚人造地球卫星,由包头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2小时之后,卫星向地面发回第一张清晰的图片。

“我们发射的第一颗卫星,只可能是军事卫星。我们别无选择!”在欢腾的庆祝发射成功的人群中,沈险峰心中暗想。“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一切呢?”他感觉自己对战争已经渐渐厌倦了。

“世界上所有的最先进最尖端的技术从它们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无一例外的首先用于军事。”这时候“钱老”走到沈险峰身边。“钱老”和沈险峰二人对对方都称得上极为敬重。沈险峰是出于一个“晚辈”对伟大的前辈的敬仰,而“钱老”则是对出于沈险峰丰富的学识和谦逊的人格发自内心的尊重。“作为一个科学家这或许是一种悲哀。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相信我们都愿意承受这种悲哀。”

沈险峰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或许就是真正大师的风范吧!

特区发射的这颗卫星属于通常人们所说的间谍卫星,而且绝对称得起是起点高,技术超前。它是“数字图像传输型的实时战象侦察卫星”。它不用胶卷,而是由卫星上的“成像遥感器”通过扫描的方法拍摄地面场景图像,并将这些高品位远距离照相电视信号采用数字图像的传输方式传输到地面卫星接收站。这样,沈阳图像判读中心就能立即了解到相关地域的瞬间动态。它不受胶卷限制并具有非常诱人的实时性。也就是,卫星上的成像系统拍摄地面目标的同时,地面卫星接收站的情报分析人员就能够立即看到。有了这个绝对的秘密武器,苏联远东地区军队的一举一动就完全暴露在中队眼前。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李华雄才果断地决定,不等军队全部部署到位,提前一周发动攻击。

此次作战的区域为黑龙江、乌苏里江以东至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外兴安岭以南至现中国国境,萨彦岭以东至亚布罗诺夫山脉,总面积约180余万平方公里。苏联从三面环绕,总长达3600余公里。总体来看,中国东北、外蒙、北朝鲜与苏联的接壤的地区多数属于从横交错的边缘山地形成易守难攻的态势。因此,要在短时间内突破苏联红军的防线,就必须达成战役的突然性。但是由于作战地域极为辽阔,从而使得便于实施进攻的方向极为有限,有必要给参战中队各方面军和集团军规定较为宽大的进攻地带。于是,在大多数集团军的进攻地带内,各部队不得不在单独的、有时候甚至是相隔近百公里的不同方向上采取作战行动。这就构成了远东战区复杂的地理条件下实施战役进攻的最重要的特点。由于该地区的地理因素,战场被大体分割为三个部分,由西向东分别是:西北部战场,萨彦岭和亚布罗诺夫山脉之间以贝加尔湖为中心的草原地带,东北部战场,亚布罗诺夫山脉以东至阿穆尔河,东部战场,阿穆尔河至海参崴。

进攻部队被编为三个方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石磊,统帅原北方方面军第4集团军、原东北方面军第7集团军(包括朝鲜李氏王朝的3个步兵师)以及东北方面军分属于第1、第2集团军的第1军、第3军、第5军,合计9个军32个师,总兵力44.5万,进攻发起时部队没有全部完成准备,实际用于进攻的兵力为24个师32万人,拥有3280门火炮和迫击炮、26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870门火箭炮,1100门反坦克炮,730门高射炮,3040架固定翼作战飞机,480架直升机。进攻方向为海参崴至伯力一线,战役目的消灭苏联远东第一方面军。

第二方面军司令韩先楚,统帅原北方方面军第3、第5集团军、原西北方面军第10集团军,唐努乌梁海地区的西北方面军第19共3个师配属第二方面军,由于其还要担负防卫西部边境的任务,因此只能作为第二方面军的总预备队,合计10个军35个步兵师,总兵力48万人(实际参加进攻的只有21个师,兵力29万),进攻方向是伊尔库茨克至赤塔、莫戈恰一线,战役目的消灭苏联外贝加尔方面军。拥有2880门火炮和迫击炮、21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770门火箭炮,920门反坦克炮,620门高射炮,2660架固定翼作战飞机,320架直升机。

第三方面军司令白林中,统帅原东北方面军分别隶属于第1、第2集团军之第2军、第4军、第6军共3个军12个师,总兵力15万(该部作为“声西击东”战术的一部分,伪装相信将方向运动,然后秘密向东北集结。战役发起前,已经全部集结完毕),拥有1880门火炮和迫击炮、11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70门火箭炮,620门反坦克炮,420门高射炮,1140架固定翼作战飞机,160架直升机。进攻方向为黑龙江东岸,比罗比詹至斯科沃罗季诺一线,与第一、第三方面军协同,牵制并最终消灭苏联远东第二方面军、分割苏联外贝加尔与滨海区。

由于美国如期履行协议,因此华侨军空军新增加作战飞机1750架,加上特区自己生产修复的飞机526架飞机,新组建和重新编制10个空军师。每个师平均380余架作战飞机。除部署在新疆地区的第1、4、6、10空军师之外(第10空军师为新补充到新疆的部队)和用于警戒日本方面的第2第3歼击机师的760架战机,特区可以用于远东战役的作战飞机达7600余架,直接用于对苏作战的飞机达6840架。

为了达成整个战役的突然性,中队不仅利用外交、宣传、动员、调动、部署等方式在战略上采取“声西击东”,而且在战术方面也几乎穷尽了各种伪装手段。在西部边疆大张旗鼓整军备战的时候,在东北、外蒙、朝鲜地区则除了向西调动的喧哗之外,部队的一切调动只允许在夜间进行。白天各种兵器均需配置在专门掩体内并覆盖伪装网。部队在出发至抵达预定位置的整个调动过程中,所有电台只允许收报绝对不允许发报。工程兵部队以及临时征调的民工,开辟通道修筑出发阵地、掩体等作业也只能在夜间进行。在中苏边境线上,尤其是东部、东北部边境线上保持平时的执勤状态。而且,直至7月29日18时30分,特区军委总参谋部才将开始战斗行动的命令下达给各方面军的司令员。夜幕降临之后,中国3个方面军,按照统一的计划隐蔽进入进攻出发阵地。

7月30日凌晨3时30分,在长达4000公里的边境线上,数七十余万中队,在没有经过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备的条件下,向苏联红军发起全面进攻。总攻发起之后,中国空军1520架各型轰炸机,按照航程路线分别于不同时间,从东北、蒙古前线至后方的呼和浩、张家口、北京、天津、承德、山海关的广大区域内星罗棋布的军用、民用、野战机场纷纷腾空而起,飞行至预定空域编好队型,在760架战斗机的护航下,由不同的地点几乎同时飞过中苏边境线,对符拉迪乌斯托克(海参崴)、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共青城、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斯科沃罗季诺、赤塔、涅尔琴斯克(尼布楚)、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等地的军事工业基地、铁路枢纽、机场、港口、军队驻地、大型补给基地等重要军事目标实施集中轰炸。在集中轰炸前夕,来自朝鲜中北部的特1航空旅的战斗机、强击机、轰炸机先行一步,对苏联红军的雷达站、指挥部、电力通讯设施、高射炮群实施重点打击,为后续轰炸提供安全保障。

一时之间,苏联远东地区笼罩在硝烟战火之中。一枚枚不同型号威力性能的炸弹在人们的睡梦中铺天盖地砸了下来。机场上的飞机还未来得及起飞就变成在火光中飞舞碎片,铁路交通枢纽在重磅炸弹和云爆弹的**下化为一片片燃烧的废墟。从美国空运、海运而来的宝贵的油料变成吞噬一切的冲天火焰,粮食给养瞬间由碳水化合物变成唯一的元素碳。司令部、指挥部、电厂、通讯设施,在一枚枚从天而降“火箭”的打几下成为一座座冒着火焰和黑烟的坟墓。一条条主力输电线路在千丝万缕的石墨纤维的缠绕下迅速击毁了各个变电站。完成了护航任务的战斗机,在百无聊赖之间,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追逐着一列列油罐车、运兵车和运送物资的列车,疯狂开炮,一直到它们脱轨颠覆或者成为巨大的“炸弹”将铁轨摧毁,还不忘向哀嚎乱窜的人群扫射。把机上所有的弹药倾泻一空才意犹未尽的调转机头。

火与血的交织,铁与血的碰撞,生命与死亡的追逐,在广阔的的土地上以募集额一幕的上演。比苏军更猛烈的炮火,更快捷的速度、更精湛的战术,更精良的武器,构成了一架倾斜的天枰。猝不及防的苏军如潮水般退却,露出的“礁石”也在由钢铁和火焰构成的洪流中毁灭。

所谓的“礁石”就是苏军的筑垒地域。筑垒地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构筑有永备工事和野战设计工事以及其他筑城工事,并与各个工事障碍物相结合构成筑垒配系的地域或地带。由专门的部队独立或者诸兵种合成部队(野战部队)协同进行持久顽强的防御。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仅由野战部队防守。一战之后建立筑垒地域相当普遍,目的就是掩护国境和海岸地段、重要战役方向、行政和政治中心、经济区及其他重要目标。如所谓的马其诺防线、、齐格菲防线、以及日本关东军所谓的东方马其诺防线都属于这一类。苏联自然也不例外,他们针对日本关东军在边境的东方马奇诺,以堡垒对堡垒的思维构筑了他们的筑垒地域。它由几道防御地带和斜切地区组成,其基础为筑有永备设计工事的防御枢纽部。

在防御枢纽部之间的间隙地带,则构筑野战工事,并由野战部队防守。在筑垒地域前面通常构筑纵深达20公里的保障地带。一般分为永备筑垒和野战筑垒两类。前者具有坚固和复杂的钢筋混凝土和装甲筑城工事构成配系,工事内设有专门的火炮和机枪等。后者则主要由土木和土石工事组成,适合于使用野战部队的建制武器。苏联的筑垒地域纵身一般为6——8公里一直到50公里甚至更大。1公里的正面上筑城工事和火器密度为:永备射击工事10——15个或者更多,野战火炮一般为10——20门,反坦克武器10件以上。另一种含义是指担负防御任务的建制军事部队。一般由3个独立机枪营、1个通讯连和1个工兵连组成,有的还编有1个3营制炮兵团和6个暗堡排,战时加强2个独立机枪营、1个机枪连,独立工兵连、通讯连扩编为营、各暗堡排扩编为炮兵连。

在中苏边境的重点地段,这种所谓的筑垒地域比比皆是构成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但是中苏边境实在过于漫长,而苏联在应对欧洲战事的过程中,无力全部完成其宏伟的防御体系。二战的进程充分表明,这种基于一战思维的防御体系,在他构筑那天起就已经过时了。面对以坦克集群为代表的强调机动强、火力猛、防护好的机械化作战样式,再坚固的防御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极为有限。更何况苏联红军遇到还是向像中队这样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军队。

坦克集群加陆航组成的强大突击力量,是苏军的防线变得形同虚设。面对庞大的42式坦克恐怖的身影合理个人心惊胆战的巨大炮口,苏军现有的反坦克武器几乎都和儿童玩具差不多。你观看自己的坦克集群冲锋可能是一种令人心潮澎湃的壮阔景象,而面对敌人装甲集群重逢的时候,感受更多的则是一种绝望的胆寒。尤其是那种在坦克前上方呼啸而来的据说是叫直升机的家伙,更是令苏军束手无策。高速运行的武装直升机,对每一个暴露的火力点予以毁灭性打击。火箭巢瞬间发射的火箭,如同冰雹一般砸向地面,瞬间就覆盖了预定打击区域,令敌人防不胜防。硝烟还未散尽,坦克沉重的履带就碾碎了守军的意志。伴随坦克进攻的自行火炮有效地为坦克提供火力支持,而装甲步兵灵活娴熟地步坦协同,粉碎了零星的反坦克火力。一枚枚威力与120毫米榴弹炮相当的单兵云爆火箭,纷纷由地堡暗堡的射击口呼啸而入。在一声沉闷的爆炸声中,火焰瞬间从各个射击口中喷出。质量稍微差一些的几乎当时就坍塌,质量好一些就变成一口燃烧的棺材。侥幸未被烧死炸死的守军也会痛苦的窒息身亡。

各个方向上的突击集团,就像一双双铁拳击碎了苏联红军的防御的同时,也击垮了他们的作战意志。在伊尔库茨克方向由第5、第7坦克师组成的装甲突击部队,一昼夜突进200公里,在战役发起24小时之后,最前沿的指挥官从望远镜中已经可以看到伫立在地平线上燃烧着的伊尔库茨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