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回归(十一)

刘远洋看着离去的兄弟,一下子瘫软在沙发上。他突然心中有一种作呕的感觉。冲进卫生间,干呕了几下什么也没吐出来。他用冷水使劲洗了几把脸,木然的看着镜中的自己。八年的时间,自己明显老了。苍白的脸上皱纹又多了几道,加深了许多。自己的努力有意义吗?如果一切努力的结果,就是开创一个残暴的时代,产生一批只相信暴力的统治集团和一个又一个脱胎于这个集团独裁者,那么千万人的鲜血岂不是白白流淌。可是,我能阻止吗?刘远洋的眼中精光一闪立即黯淡了下来。历次的对外作战的胜利,已经使得原本就身披英雄光环的李华雄积累了足够的威望。他和他的战功赫赫的军官集团,早已经成为一支决定性的力量,左右着特区的政策。由于战争的因素,特区几乎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着军队、战争、作战展开。基础工业、科研、教育、文化无不为之服务。虽然沈险峰、王天浩等人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进行这力所能及的努力,使特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不全面步入战时轨道,从而为未来积累更多的资本和资源。然而,这样的努力越来越举步维艰。王天浩和沈险峰的坚持,已经引起了军方的不满。

从李华雄的作为来看,他无非是想惹怒苏联人,让他们主动发起进攻,从而使华侨军能够有充足的借口暂停对日作战,而全面发动对苏联远东地区的作战。只要战争一起,特区所有的部门都必将全面围绕着这场关系特区生死存亡的作战。只要进入全面的战时经济,那么刘远洋和王天浩等人的所有努力就将付之流水。现在的情况与特区初建时候不同,现在的经济规模已经相对庞大,如果完全转入战时经济,那么对于经济的阻滞将会非常明显。军方几乎就全部接管或者控制所有经济部门,那么政府能够控制和制约军方的能力将会极大缩水。

一个国家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交给军人的结果,只能是把这个国家带入毁灭的境地。因为军官集团考虑的最多的是其个人和本集团的利益和荣辱升迁。战争,是军人能够充分体现其价值的最好的形式。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外在表现则具有相当的**力。他们往往打着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的旗号,使自己处于道义的制高点上。这个时候的普通民众,极易被这种华丽煽情的辞藻所打动,尤其是像中国这样曾经辉煌又历经沧桑的国度。更容易被“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所激励,往往总是在身受战争所带来的种种灾难之后,才能想起“国虽大好战必亡”。虽然收复远东地区的国土是特区的既定战略,但是刘远洋已经隐隐在李华雄的身上看到了一个战争狂人影子。他必须未雨绸缪。

苏联人的反应出乎意料的平静。他们并没有在国内对此事大肆宣扬,而是选择了暂时的隐忍。人民父亲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不傻,他非常清楚苏联现在的处境。德国人绝对是欲灭亡苏联而后快,可是斯大林格勒一场血站下来,导致他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向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苏联方面也同样如此。反观中国人,他们顶多是想趁苏联危难之际勒索点儿利益以恢复他们所谓的尊严。他虽然不惧怕中国人,甚至从内心深处极端鄙视,但是现在的苏联根本无法承受两线作战。他对远东地区军队目前的战斗力心知肚明。他们的抵抗不足以支撑到欧洲战场兵力的到来,况且,此时欧洲战场也根本无兵可调。因此,他们向美国方面通报了中国人的暴行之后,采取了的策略依然是要挟美国,向中国方面施加巨大的压力,而不直接和中国人接触。蒙古的现状是苏联无法接受的,他们的打算就是以新疆的安定,来换取苏联对蒙古的利益。为此,人民父亲并没有向远东地区调兵(其实即便有兵也来不及调动),而是命令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军队向新疆边境地带运动。

美国人对远东的局势自然非常关注,他们在蒙古战役之初,就试图阻止,但是中国人似乎并不十分在意美国人的威胁,并作出向日本进攻的姿态。然而,很快美国人就明白中国人对蒙古的兴趣要远胜于南朝鲜和日本。他们曾经设想双方僵持或者中方落败之时,再出面调停,进而逼迫华侨军按照美国的意志,全力进攻日本,以扩大自己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令美国人没有想到的是,中队几乎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苏蒙联军,并完全控制了蒙古的局势,同一个失败者谈判和同一个胜利者谈判的区别,美国人还是明了的。因此,虽然苏联人不断恳请甚至要挟美国出面斡旋,然而美国始终无法确定自己的立场。

他们当然知道,苏联垮不得,最起码在现在不能垮,但是第二次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加之苏中双方军队在蒙古作战中的各自表现,令美国人对苏联人是否还有能力继续抵抗下去产生了怀疑,对中国人的战斗力有了更多的期许。再加上南太平洋战事颇为不顺的搅扰,使得美国的高官们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躁之中。争取中国人尽快进攻日本本土的呼声越来越高。此外,他们对中国人在此战中大量运用喷气式飞机作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无法理解中国人的创造力,更涎于该项技术。中国人的表现使美国人相信,曾经的那些难以证实模糊的消息情报的价值。中国人很可能在1943年就拥有了喷气式飞机的生产技术,并且投入实战,甚至很可能拥有导弹技术以及其他更为先进的作战武器。否则,根本无法解释华侨军队在对日作战中,尤其是在海战方面屡战屡胜的奇迹。美国人之所以如此确信,不仅在于苏联方面提供的情报,而且美国人眼中,尽管苏联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强国,但是其作战能力要比日本人强许多。蒙古战役的意外结局,以及中国人对待苏联人的态度做法,让美国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支在远东地区崛起的新兴力量。

与中国人的谈判过程非常艰难,不论美方如何威逼利诱,刘远洋始终不接招,总是以“中国人民联军”为由搪塞,要求美国人与他们进行接触。不仅如此,刘远洋继而以自己的北方、东方边境和新疆地区受到苏联方面的威胁为由,终止进攻南朝鲜的行动。当美国人转达苏联方面的要求,试图以新疆局势的安定换取中队从蒙古地区撤军时,刘远洋只是微笑着告诉美国人,他左右不了蒙古局势,即便能够决定蒙古局势,他也不会接受要挟。“国家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很快美国人就明白了刘远洋的意思。

由于犹太人的谨慎和克制,并没有实现李华雄借刀杀人的计划。在与犹太人商讨回归的具体事宜的时候,犹太人回归问题又遭到美国人的阻挠。因为,犹太人要想实现武装力量的回归,最便捷的通道就是新丝路,如果美国人不予配合,则难以成行。美国人在国内犹太团体的巨大压力之下,并非不想帮助犹太人回归,但在此时回归势必损害大英帝国在中东的利益,美国人在权衡之后,拒绝了中国方面的请求。本古里安此时的心情不难想象。就在本古里安悲愤和失望之时,中国方面提出另外两个建议:第一,中国方面帮助犹太人以偷渡的方式回到以色列;第二,中国人帮助犹太人在中亚找一块合适的土地实现复国。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犹太人从此可以随时选择离开中国,中国方面都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本古里安再感谢中国方面的慷慨之后,拒绝了第二条建议,他的理由非常简单,如果犹太人可以再以色列之外的地方建国,那么他们早就能够在乌干达复国(当初英国人的承诺。)随后双方在执行计划的细节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商定,在新疆事态平息之后,犹太人以被驱逐的方式离开,人和武器分离。中国方面利用美国犹太人的船舶帮助犹太人在地中海完成人和武器的结合。具体操作方面:第一步在新疆叛乱之后,中国宣布犹太人为不受欢迎的人予以驱逐。第二步,犹太人分批(首批为伪装成平民的军事人员)通过新丝路抵达卡拉奇之后,乘坐轮船返回以色列。第三步,中国方面把美国民间提供给中国的武器物资转运以色列。在得到美国方面魏斯的保证之后,本古里安向摩西达扬下达了反击的命令。

压抑多时的犹太人爆发了。占领犹太人定居点的叛乱分子在犹太人的“正规军”的严厉打击下,顿时土崩瓦解。骨子里恩怨分明睚眦必报的犹太人,兵分两路,一路追杀叛乱分子至阿克苏,一路追杀至巴音布鲁克,真正的斩尽杀绝斩之后,才返回库车。这一切仅用了不到四天时间。犹太人的****,使得叛军在震惊之余,也拥有了足够的借口号召穆斯林向异教徒发动圣战。而迅速聚集起来的叛军,还没有完全展开,华侨军终于动手了。西北方面军第12集团军第36军第51摩步师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第4师,由第51摩步师师长马魁元指挥,率先从玛纳斯河东岸向叛军发起进攻。称得上是乌合之众的叛军在正规军的猛烈进攻之下,顿时明白了什么叫做现代战争。参与叛军的反应也算及时,立即化整为零分路向伊宁方向逃窜。

“马师长,我们为什么不对叛军实施合围,一举歼灭之!”屯垦第四师师长原盛世才麾下的刘志跃师长疑惑不解。在他看来,完全可以对叛军实施包围然后全歼。

“如果全歼这帮贼娃子,那么那些所谓的东突厥斯坦的首要分子,肯定会作鸟兽散,那样无疑会增加我们剿灭的难度。只有他们会聚在一起才能尽可能的完全铲除。”

阿拉汗以下所有匪首,都没想到中队(这帮人早已经不把自己当中国人了)会在在苏联军队已经向边境集结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而且反击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他们一方面继续深入发动“群众”,大肆宣扬汉人要实行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发放武器,准备迎接进攻,另一方面强烈要求苏军入境,保护新鲜出炉的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按照阿拉汗的想法,由苏联至伊宁是平坦的谷地,而不论从乌鲁木齐方向来伊宁,还是从焉耆方向来伊宁多是山地,尤其要经过果子沟等险要隘口。因此,叛军认为他们有足够的信心抵抗到老爹大批入疆。然而对现代战争作战样式严重缺乏了解的叛军的梦想很快就被现实粉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