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南进(十六)

牟田口廉也中将,没有郎朗和李杰那种多愁善感。他此刻正体会“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快感之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惬意。部队经过20余天的休整,军心士气和体力都得到完全恢复。因帕尔作为反攻缅甸的基地、新兵训练营、向中国输送物资的储备库,其充足的、远远超出日军补给标准的大量军备给养物资,使得这支进来时就像叫花子一般的军队,此刻如同暴发户一般抖了起来。牟田口廉也通过这次作战,在获得荣誉、勋章和资本之后,还得到了包括各师团长在内所有官兵前所未有的信任和拥护。那些对自己作战计划颇有质疑的高级军官,甚至包括饭田祥二郎中将,都纷纷对自己当初的“愚蠢”向他表达歉意之情。牟田口将军大度地一笑了之,姿态颇高地说了很多精诚团结为国尽忠之类的话。他在十五军乃至整个南方方面军都获得了崇高的威望。世界永远是这样,一件事一场战斗,当发出质疑声之后,你胜利了,是英明神武,高屋建瓴;失败了,就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反正胜利者不该受到指责,这句话放之四海皆准,尤其在战场和商场更是这样。

大日本皇军在准备休整的时候,在印度的中英美联军也没闲着。史迪威从遥远的中国北方和新丝路上把归他调配的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调到中国西南和印度。要求美国国内(要晚些时候)给予他完全的支持。英国人在严峻的局势之下,不得不答应委座反复提出的中国参加反攻缅甸两项要求,即:英军必须全面参加海上和地面战役;英军须掌握制空权并得到空军强有力的支援。

出兵的政治问题和军事问题总算是在决策层面解决了,可是,这个时候又有一个非常严重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凸现出来,那就是兵力问题。中国在印度的远征军,远没有达到历史上的两个军六个师,十余万人之众。由于狼之队入缅作战的结果,随英军进入印度的****只有孙立人将军的第38师。其余绝大多数中国士兵都撤回国内。史迪威将军为了血洗自己兵败缅甸的耻辱,原本准备向本国和委座提出要为中国训练十万远征军的打算。可是,狼之队出色的表现,引起史迪威对这支军队的强烈兴趣。他在视察了这支部队之后,发现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根本无需美国人的训练,只需要增加一定的装备和补给(按照美国的标准)就足堪大用。因此,他对这支军队倾注了极大的注意力。他也知道自己这么做会犯委座的忌讳,需要照顾委座的情绪和感受。再说,哪个将军也不会嫌自己的兵多。在他和委座商讨建立中国驻印度军的打算之后,得到了热烈的响应。

按照史迪威的原定计划,在印度建立一支完全有美国人训练的全美械中国部队若干个师,用于****缅北,称为“X部队”;在云南昆明基地建设主要有美国人训练的美械部队30个师,用于反攻缅甸东北部边境(历史上是用于****怒江),成为“Y部队”;然后在广西桂林基地再建设30个美械师,称“Z部队”,与“X部队”“Y部队”一起用于在中国大陆发起全面****,一举歼灭在华日军。这样天上掉馅饼的事儿,委座哪能不欢欣鼓舞呢?可是,委座高兴,英国人却积极反对。英国人能够“恩准”孙立人将军的部队驻印度,一方面是感念这支军队在缅甸任安羌为自己解围,另一方面只是希望他们能够协助抵挡日本人进攻。因为英国当局本来就对孙立人将军这支部队的态度非常矛盾,既想把他们作为拱卫印度的有生力量,又担心他们的到来会对印度的独立运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史迪威多方奔走,努力使在印度的中队获得自主的、不受制于英国当军的境遇,理所当然的遭到英国驻印度总督韦维尔的拒绝。后来马歇尔出面劝说丘吉尔服从美国计划,处处要仰仗美国的英国人只能屈从。

这一些列的变故拖延了史迪威实施计划的进程。英国人也从未停止在其中的掣肘,使得训练计划在大多数时候持续延缓。再后来,中国局势由于特区在东北战场的进攻,而发生重大变化。委座内心对国际事务的关注程度急剧下降,一心致力于解决自己的“家事”。自诩熟悉和了解中国的史迪威,其实根本不了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和骨子里的东西。中国人自古就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仅是一种理想和最佳状态,更是一个有志之士迈向成功步骤和顺序。修身才能齐家,然后治国最后才是平天下。家和国、国与家,在中国漫长的家天下的历史中,从来都是一回事。委座自然也无法摆脱这种思维,他出于对国内局势的考虑,强烈要求把整训完毕的孙立人将军所部撤回国内,以备所谓的“不时之需”。史迪威对这样的要求自然非常恼火,以减少美援为要挟,委座则沉着冷静,以不再派兵参加中国驻印军集训相抗衡。最终,以史迪威让步告终。

委座对派员出国受训虽然不再那么积极,可是对国内的所谓“Y”部队的训练却毫不放松。一封封打着反攻缅甸幌子,向美国人要这要那的电报,都快把史迪威烦死了。没办法,出于长远战略考虑,美国人只能满足委座的要求,不断加大援助规模。对委座越来越失望的史迪威,再次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狼之队身上,并倾注了极大地热情。然而,曾经骁勇善战的狼支队,在中缅边境迅速膨胀并完成换装之后,竟然也堕落到和中国国内军阀毫无二致的地步。种种因素的干扰下,史迪威始终无法完全实现拥有一支自己具有指挥权的军队梦想。到达印度的中国驻印军最终不到6万人,完成训练的不足2个师。即便这些部队,也要时时处处受制于委座。

万般无奈之下,史迪威也好、蒙巴顿也罢,不得不“恳请”委座出兵缅甸。委座出乎意料得极为痛快的答应了英美恳请,然后,麻利的把球踢给了李华雄。委座怎么能放过这个既可以削弱狼支队,又能够讨好英美的机会呢?你李华雄不是总跟英美眉来眼去吗?现在该是你表现的时候了。驻扎在中缅边境的狼支队,又是扩军又是争夺资源,总不能白养着吧!李华雄也不含糊,指示郎朗积极和盟军东南亚司令部联系,协同配合盟军的行动。正当蒙巴顿和史迪威期待狼支队能够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的时候,狼支队的机场被彻底摧毁。为了尽快消除这一事件对整个计划的影响,史迪威亲自来到狼支队,协调彼此立场。

“其实,史迪威一直没弄清楚自己的位置”郎朗对史迪威好言安抚,史迪威在得到郎朗“只要恢复空中补给和制空权,狼支队将义无反顾的采取断然措施”的承诺之后,满意离去。

“没错!”李杰深以为然“其实,史迪威想在中国印度建立一支自己能够完全拥有指挥权的军队,绝对是废话和妄想。不论是X部队还是Y、Z部队,毕竟是中国的军队。美国出枪出人帮助训练,并不代表这支军队就是你美国的雇佣军,而是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彼此是平等互利的关系。看来,要想让这帮自以为是的西方老爷,改变居高临下的俯视态度,就必须让他们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

“自作孽,不可活!受着吧!日本人如果足够聪明的话,大英帝国的罪还在后面呢?”郎朗冷笑道。

牟田口廉也的确变得聪明了。他总算听取了饭田祥二郎的建议,要想取得进攻印度的胜利,绝对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鲍斯在印度的影响力和作用,牟田口廉也在英帕尔战役中就领教了。因此,他热烈期待鲍斯能够在印度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鲍斯也没有辜负日本人的期待,公开发表了《告全体印度国民书》,鼓动印度军民拿起身边的武器,用行动赶走“肮脏的、可耻的、野蛮的”英国殖民者。

由于以甘地为代表的温和派先后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年9月~1922年2月)、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3月~1934年4月)、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1940年10月~1941年12月)以及退出印度(1942年8月8日~1944年5月24日)都相继遭到失败,严重挫伤了印度国内主张以温和方式摆脱殖民统治的积极性。尤其是爆发在战火逼近印度之际的退出印度运动,声势可谓浩大,可是42年8月8日,国大党通过甘地提出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决议。结果,次日清晨英国殖民当局就将甘地和国大党各级领导人全部逮捕。入狱者接近6万人,国大党遭禁。英国殖民当局的行动沉重打击了印度国内的温和派力量。在这样的前提下,以鲍斯为代表的激进派就获得了赢得更广泛印度人支持的难得机遇,这也是英国殖民当局史料未及的事情。当鲍斯的“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及其军队还在遥远的新加坡的时候,他在印度国内的影响力或许只是一种可能性。而现在,鲍斯建立的军队以民族解放者的身份已经攻入印度之后,那么这种可能性就成为现实性,并“像瘟疫一般在南亚次大陆蔓延”(蒙巴顿语)

作为老牌殖民者的英国人自然清楚这种巨大的危害性,他们一方面加强对英印军队中印度军人的控制,一方面释放了甘地为首的国大党各级领导人,以更宽厚的条件换取甘地对“反法西斯事业”的支持,从而希望能够抵消鲍斯的影响力和危害。甘地坚决要求建立国民政府和印度人掌管国防的要求。没人愿意放弃到手的利益,英国人更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典型。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甘地也好鲍斯也好,他们虽然主张摆脱殖民统治的方式不同,但是他们所要实现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就在英国殖民当局与国大党紧急磋商之际,发生了一件令英国人很受伤的事。加尔各答港的印籍水兵和码头工人爆发起义。

虽然英国人加强了对印度官兵的监视和控制,但是他们的人数毕竟太少了。码头上堆积如山的军用物资,使得印度码头工人获得武器极为方便。起义一发生,水兵们就向邻近英舰展开攻击。这些军舰上的印度籍士兵组成敢死队员,引爆弹药库。猝不及防的英国海军军舰在内外夹击之下,纷纷沉没在“自家”港口内。码头工人则在军舰炮火的支援下,对港口驻扎的英军展开进攻。起义很快就遭到英国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而遭到失败。然而,残余的起义军在水兵们的帮助下,乘船逃向仰光方向逃离。

在临走前,他们摧毁了部分港口设施和大部分停靠在港内的美国运输船,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愤怒的英国人,要求美国空军对这些叛逃军舰实施毁灭性空中打击。对此已有防备的起义官兵,请求“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给以空中支持。于是在孟加拉湾,美日两国空军展开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空战。虽然最终以日本人失败,起义军全部击沉而告终,但是这件事以及影响对风雨飘摇的英国殖民当局无异于一记重拳。为了尽可能避免发生连锁反应,英国人不得不加快与国大党的磋商进度。仅一天的时间,蒙巴顿就同意了除英国退出印度之外,国大党所有的要求,唯一的条件就是战时印度政府和印度人掌管的国防军必须站在同盟国一方。

然而,似乎一切都晚了。加尔各答的炮声在印度,尤其是印度东部穆斯林聚集地(孟加拉)中心达卡,引发了示威,要求英国佬滚出印度。部分地区爆发了起义或者骚乱。被英国人压迫百余年的印度人,似乎已经失去了任何耐心。亡国奴的日子一天也不想过。

大敌当前,印度国内政局却动**不安,引起了英美的强烈恐惧。软硬两手一起上,他们深知胡萝卜如果没有大棒的威慑则难以奏效。一场规模空前的***正在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