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南进(六)

澳大利亚的危机局势所造成的影响,在二战战场上造成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迅速显现出来。首先,英美两国基于卡萨布兰卡会议精神,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的计划,被迫延期。经历的北非战场的胜利之后,稍微缓过点劲儿来的大英帝国,尽管无法改变日暮西山的趋势,但是对于与自己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并忠诚于英女王的澳大利亚,如果就这样放弃自己的影响力,那么它在英联邦中的影响力将会继续削弱。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力量自愿退出历史的舞台。北非战场的胜利,已经让丘吉尔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必须要为自己的国家在战后的国际地位未雨绸缪。因此,在美国向澳大利亚进军的时候,大英帝国同样派了一支由1艘航母和10余艘大型水面军舰的舰队,载着五万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在内的英联邦国家军队,真正是不远万里踏浪而来驰援澳大利亚。

盟军在西线的压力减弱,使得元首最终下决心支持曼施坦因积极谋划的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德国人这次真正吸取了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教训,放弃了盲目乐观的心态,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当其冲的就是冬装问题。面对苏联寒冷的冬季和渐渐恢复的国力,没有人敢保证这次战役会在冬季来临之前结束。中国北方军阀在东北战场上为部队装备的羽绒服,对德国人的启发非常大。自1942年冬季开始,德国人就开始收集过去当做垃圾扔掉的禽类羽毛。并从西班牙人(QQ支队旗下已经本土化的企业)那里获得了来自中国羽绒加工机械和方法。至库尔斯克战役前,德国人凭借强大的国力生产了三十万套羽绒服装送往前线。其次是坦克。来自中国的技术顾问,终于用苏联和特区在制造和使用坦克方面成功的案例,说服严谨喜欢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德国人,改变以往理念,一切以方便战时大规模生产制造为首要标准。于是,一大批在德国人眼中“粗制滥造”“丑陋”的坦克,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开赴苏德前线。

令德国企业家和工程师意外的是,这些在他们眼中的“残次品”,却得到了前线广大官兵们的欢迎。尤其是对其操作简单、维修方便赞不绝口。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直升机终于得到了多数德国高级军官的认可。本来,包括元首在内的德国高官们,由于李华雄在中国战场上成功使用直升机作战,但是,他们的对手是日本人,而自己的对手则是北极熊。这种“速度慢、火力差、防护薄弱”的“小玩意儿”,在苏德战场的应用前景还是心中没底。为了彻底打消德国人的疑虑,来自中国的教官,率领新鲜出炉直升机和自己的弟子们,与党卫军的装甲部队展开了一次演习。通过演习,一比二十五的战损比率,震惊了德国人,充分验证了这种武器的战场应用前景。德国人对直升机并不陌生,第一架试飞成功的直升机就诞生在德国。早在1938年,年轻的德国姑娘汉纳赖奇驾驶一架双旋翼直升机,在柏林体育场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飞行表演。这架直升机被直升机界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种试飞成功的直升机。德国人一旦认识到直升机的军事价值,凭他们的工业能力和制造水平,在后续机型的研制生产中,技术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从动力、火力、防护等方面性能都大幅提升。

这同时也印证了当初特区的大佬们的担心。一项新的技术一旦被西方发达工业国家所掌握,那么他们拥有的强大工业、科技水平,就能够使他们有能力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全面超越这些技术的提供者。这就像一个悖论,为了达成延长二战的战略目的,获得必要的设备技术以巩固壮大中国的工业基础和规模,就必须要向德国输出技术进行交换。德国人获得技术之后会在短时期内应用在战场上,初期获得成功,然后盟国采取反制措施压制德国,结果整个世界的科技水平都向上提升。而特区要保持自己的领先,就需要不断开发或者说释放技术。潘多拉的盒子一打开,工业能力的差距将会导致特区技术领先优势迅速递减。这就样毒品一样明知有害又不得不为之。如何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几乎耗尽了特区人的精力。

“我们根本就无法控制!只要我们不停止用技术换取我们需要的东西,我们就无法控制。”沈险峰给出的回答令大佬们心中有点发凉,“不过,我们控制不了别人,但是可以完善我们自己。要保持我们的优势,加快国内工业化程度和科研水平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则在于加快对我们储备技术的继续研究创新工作方面。”这是沈险峰给出的答案:“穿越初期,为了生存和安全,我们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逆行技术转化方面,就是把先进的技术倒退回去,取得略高于这个时代的技术成果。现在,我们基本上获得安定,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基础教育和基础理论研究,为后备技术的研制和创新提供强有力可持续的智力支持,这才是我们继续领跑世界最终决定性因素。”沈险峰对特区内一些官员们习惯性的忽略教育的恶习,不仅感到强烈的愤慨,更感觉深深的无奈。

沈险峰的话无疑是正确的。工业化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即便完成了工业化,也不可能保证在每个方面都能够领先。现代工业国家基本上也都是在一定工业基础上各有所长,而智力因素和创新能力才是保持领先的不二法则。技术的输出以及连锁反应,也迫使特区不得

不耗费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实现沈险峰自始至终强调做大做强教育的主张。

德国人没想到,自己在获得技术的同时,还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难以估量的“贡献”。

1943年10月12日,在日本帝国向澳大利亚发动进攻近一个月之后,库尔斯克会战比原来历史(7月5日)晚了三个月零一个星期之后,终于在苏联的大地爆发了。德国人在库尔斯克北中南部署了三个集团军群,进攻总兵力达90余万人,火炮迫击炮1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800辆(比历史上多出的800辆坦克和300辆自行火炮,就是“粗制滥造”的“彪”式坦克和基于“彪”式坦克底盘研发的自行火炮。)飞机3000架(比历史上多出450架喷气式战斗机和500架“飞虎”攻击型直升机)此次作战,除了基于特区技术的“超新武器”之外,德军还投入了自行研制的新式兵器包括“虎”式“豹”式坦克,“突击虎”式和“斐迪南”火炮以及“胡蜂”、“黄鼠狼”自行火炮,“福克沃尔夫190A”式战斗机和“汉克尔129”式攻击机。

然而,德军面临的形势也非常严峻。苏军投入到库尔斯克地区的总兵力(加上苏联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后方的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达190.9万人,火炮28228门,坦克自行火炮5193辆,前线部队不仅可以随时得到六个空军集团军的2900架飞机支持,还可以获得远程航空兵的支援。此外,索科罗夫斯基的西方方面军、夫的布良思科方面军以及西南方面军的第57集团军和第2坦克军,也被部署到库尔斯克地区。

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时,已经基本扭转了莫斯科保卫战时候的劣势。参战的共有22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5个坦克军。纵深防御深达250至300公里。兵力构成上,炮兵团首次超过步兵团比例为1.5比1。在中央方面军正面,每英里防御正面可以得到148门火炮支援。远超德军。苏联方面的意图就是,通过顽强的防御,持续消耗德国人的战争能量。面对这样的局面,人民父亲有理由自信。但是,人民父亲忽略了大清洗给苏联造成的巨大危害。最显著的就是军工生产方面,许多搬迁到远东的军火工业在第二次“大清洗”过程中受到一定影响,并没有恢复战前水平,英美的援助受到太平洋战场的严重影响。这些都比历史上的情况要差许多。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被人民父亲忽视了,这次大清洗虽然远没有上次那么剧烈和严重,但是在各级军官心中造成的阴影,不仅没有因为战争而消散,反而越积越厚。在国家如此为难的时候,人民父亲还能不忘清洗,所有人都有理由认为清洗运动还远未结束。战败,则被“清洗”几乎成为每一名前线指战员的难以回避顾虑。这势必严重影响和限制了在战争中,各级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事无巨细均层层请示汇报,矛盾上交,没人愿意承担责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压力,对指挥作战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恶劣影响。任何一个独裁者都无一例外的迷信铁腕儿和镇压的威力。它在表面上会制造一种符合独裁者心意的秩序,但是这种秩序忽略的却是恰恰最不该忽略的一个因素,就是人本身。人不是工具。俯首帖耳唯唯诺诺或许对统治在一定时期内有用,但是在战场,这种极端特殊和严酷的环境中,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这次会战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中国人的参与。第一陆航旅的陈景明上校,带领一个50人组成的顾问团,帮助对陆航作战还比较稚嫩的德国人进行空地协同作战。顾问团对陆航作战的深刻理解,赢得了曼施坦因元帅的充分信任。要求“空中骑兵”旅的指挥官,严格遵从顾问团制定的作战计划指挥战斗,在战斗进程中,随时征求顾问团的意见和建议。曼施坦因元帅用较为委婉的方式赋予了中国人对2个空中骑兵旅和10个“空中骑兵”营的指挥权。

战争中,“丑陋”的彪式坦克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在装甲和火力上均远超t34,而速度上并不逊于比自己轻8吨左右的对手。战场上,不论t34如何努力前冲,彪式坦克总能与之同进退,始终保持在一千米开外。76毫米的炮弹打在彪式坦克上除了震动一下,基本上造不成什么伤害。而闪转腾挪间的一辆辆彪式坦克,像撬罐头一样,把横行一时的t34打成绽放的钢铁花朵或者燃烧的火炬。装备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在普罗霍罗夫卡上演的号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以苏联完败而结束。其实所谓的坦克会战,双方的坦克远远没有1500辆那么多,加上自行火炮双方也不过投入了600辆而已。彪式坦克既有护士坦克的防护力和火力,有比他操作灵活,因此一战成名。

苏德之间进行的这次坦克会战,由于双方武器上的差距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德军顺利攻占了普罗霍罗夫卡城。普罗霍罗夫卡一失,南线的图瓦京指挥的部队侧翼洞开。图瓦京一下就慌了。在此之前,他已经向请求华西列夫斯基请求国增援,经过最高统帅部批准,把草原方面军第5近卫集团军的第2、第10坦克军调给给他。人民父亲的电话也同时到来,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的突破。现在仗达到这种地步,图瓦京感觉自己的脖子有点发凉。他必须要在第5近卫军到来之前,稳住防线。于是他集中了手中几乎所有的坦克,向普洛霍夫卡开来,真正的坦克大会战到此时才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