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杀戮(三)

苏联人的反应和行动远远超出了日本人的预料和想像。苏联远东地区的军队几乎全部都动了起来。由东西两个方向,向关东军施加巨大的压力。西面:3个蒙古骑兵师和4个苏联步兵师向乔巴山地区集结,外贝加尔军区至少2个军的苏联红军则由赤塔方向,向中苏边境运动。东面北至哈巴洛夫斯克(伯力)沿边中苏境线和铁路线的列尔芒托夫卡、列索扎沃茨克、斯帕斯克达利尼、乌苏里斯克(双城子)等地区,到处都有苏联红军集结运动的身影。关东军和大本营在短时间内,根本无从判断苏联人行动的真实意图,吃不准对方到底想干什么。不过,苏联军队很快用自己的行动打消了日本人的疑虑。在中苏中蒙边境上日军多处要塞几乎同时遭到苏军远程火炮猛烈炮击。总数达三十五万的苏联红军,从斯帕斯克达利尼、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出发,在优势火力的支持下,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迅猛扑向入侵的关东军部队。入侵苏联境内的关东军,虽然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但是根本无法抵御苏联红军的凌厉进攻。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得一路仓惶向后撤退,逃往位于东宁和绥芬河的国防军事要塞,试图凭借苦心经营多年的所谓“东方马奇诺防线”阻止苏军的疯狂进攻。

原来,自从1933年起,日本关东军在及其密密的状态下,在南起珲春、北至海拉尔近4700多公里的“满洲国境”地域间修筑了14个堡垒要塞群和综合起来约1700公里的永久性地下工事,被鬼子自诩为东方马奇诺防线,而这条防线的军事功能、建筑规模都远远超过马奇诺防线。

1933年春,关东军黑河特务机关发现对岸的苏联远东军从1932年夏季起开始修建军事工程,并且以部分工程已向纵深发展。这一情报引起了日本军部的密切关注,于是召开形式研讨会议,拟定应对办法。当年10月,被日本军部成为战争幽灵的日军参谋本部作战课长铃木率道大佐,在部分骨干幕僚的陪同下,分成三架飞机对边境地区进行秘密调查。他们首先确定以东部的牡丹江为中心,侦查了东宁、绥芬河、密山以及虎林各地。随后,经佳木斯、富锦到哈尔滨、经被正面的奇克、霍尔莫津、黑河至海拉尔,并于海拉尔就国境地带必要地点修筑阵地的问题进行了最后的研究和论证。根据对苏作战的战略意图以及以往日本间谍绘制的地形图和收集整理的兵要地志,结合现地勘察,为构筑国境筑城工程选定预设阵地,确定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在对各个预设作战地域的地形地貌敌情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制定了各种作战方案,在部署图上反复推演,补充修改。10月下旬,关东军组织陆军步兵、骑兵、野战炮兵、重炮兵、工兵、化学兵各学校教官到现地进行图上演戏,以完善作战部署。不论我们如何憎恨小日本,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那就是他们做事的严谨细致以及实现目标的果决和迅速。

铃木率道回到日本之后,迅速在全军中调配组建以工兵专家为主的测量队,接受陆军筑城本部的直接训练,并于1934年正式编入关东军,成为关东军筑城部的核心力量。而在1933年12月,关东军测量队人员就陆续向军事筑城地出发,进行实地测量。随着关东军国境“军事筑城”预算资金的到位,关东军决定进一步扩大国境要塞施工范围,将第一批开展施工的要塞由原定的东宁、绥芬河、平阳镇、海拉尔4个增加到8个。从此,关东军在东北中苏边境要塞建设工程更以空前的规模开展起来,一直持续进行到1945年8月战败投降为止。

东宁要塞和绥芬河要塞作为关东军早期构筑要塞初期最重要的要塞之一,其功能以防御为辅,进攻为主的待机出发阵地。其主要特征就是:紧靠国境,一线排开,宽正面、浅纵深,机场、仓库靠前设置。这些都是典型的进攻性阵地配置。以第一国境守备队驻守的东宁要塞为例,其正面(南北方向)宽约15——16公里,纵深(东西方向)长约7——8公里,配置14个步兵连、8个炮兵连、3个工兵连和79——111门大炮。如此排兵布阵可见其意在攻而不在守。

按照关东军初始计划,从东面突破,得手后再向贝加尔湖进军。因此,作为这一地带的战略功放基地的国境要塞具有三个特点:第一、要塞数量多、密度大、强度高。第二、兵力和火炮配置强,进攻性强的远程重炮全部配置在东正面。全部国境要塞守备兵力有49个中队分布在东正面,55个炮兵中队有29个在东正面。各要塞总计配有各种火炮547门,东正面要塞有269门。第三、要塞极为坚固。为了防备飞机轰炸和大口径重炮轰击,地下要塞都是从坚硬的岩石山体中部或底部开掘,洞口顶部和四周还要浇筑混凝土,一般都厚达1至2米。

日本关东军修筑这些国境筑垒工程,采取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技术,耗费巨资,征用中国百余万劳工,在茂密的山林深处秘密施工,其隐蔽程度即使白天走到近处也难以发现。筑垒地域一般都是通过山中地下坑道相连接,其正面从50公里至100公里,纵深50公里,设有7个抵抗枢纽部,每一抵抗枢纽部都由3至6个支撑点组成,相互连接并形成火力交叉网,筑垒侧翼一般依托难于通行的山林或沼泽地带。

现在的关东军可不是1945年日本投降时的老弱残兵,而此时的苏联红军也不是那支经过大战洗礼的百战雄狮。经过初期的佯动、牵制,突袭,远东方面军成功的将侵入国土的日本鬼子击溃剿灭。为了彻底贯彻领袖“教训一下日本人”的指示,苏联红军毫不犹豫的跨过边境。不过,好景不长,很快这帮彪悍的“达德洛夫”们就发现自己仿佛一头就撞到了铜墙铁壁之上。虽然这些堡垒是基于进攻而设计的,虽然“达德洛夫”的重炮弹如雨下,但是早已经得到兵力、火力加强的东宁、绥芬河要塞群的各个火力点支撑点,纵深的重炮群,总是出乎意料的给进攻中的苏联红军以惨重的打击。

双方的作战模式渐渐进入程式化的僵持之中。双方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即大家都不再动用自己空军。全凭陆军进行对决。苏军考虑到自己技不如人,日军则顾及苏军的自杀式陷阱。

每次作战,苏军都是以铺天盖地的的炮火准备为先导,然后是火力延伸压制日军远程火炮,然后是坦克集群冲锋步兵跟进。然而,每次进攻都无可阻止的陷于失败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苏军前线指挥官们,痛苦的发现,那些笼罩在硝烟炮火中的关东军火力点,支撑点,按照惯例应该早就烟消云散了,可是,只要自己的士兵接近,它们就会像重生的恶魔一样奋力喷吐着夺命的火舌。它们似乎怎么也无法从自己的视野中消失。后方的重炮部队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日本人那些已经暴露的重炮群,已经被自己覆盖了多次,可是前方总是传来重炮造成惨重损失的消息和指战员愤怒的谴责、咒骂。那些在欧洲战场威名远扬的t34坦克,在这片丘陵起伏森林密布的地域根本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威力。最让苏联坦克兵恐惧的并不是反坦克炮和重炮,而是那些神出鬼没悍不畏死的日本士兵。

你根本不知道他们会从什么地方窜出来,用火箭给你突然来那么一下,然后隐入山林。火箭体积不大,但是其威力足以瘫痪甚至击毁一辆坦克。步坦协同并不纯熟的苏联陆军,对这种自杀式诡异的战术短时间内无法适应。一些白天刚刚夺下来的阵地堡垒,在夜晚就被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鬼子重新夺了回去,很多优秀的士兵和基层指挥员几乎是在睡梦中就一命呜呼。本想给关东军一点颜色看看的苏联陆军,逐渐明白自己似乎无法突破关东军的防御。撤职、处分、禁闭、枪决、鼓动、宣传似乎都无法达到预想的目的。疲惫的苏联红军在北风呼号的中国大地,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进,是更多的死亡;退,是被清洗的命运甚至还要连累家人。所以,各参战部队,各前线指挥官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提一个退字。然而,真真切切的死亡就在眼前,对死亡的恐惧使得更多普通士兵可耻或者可悲地死在督战队的机枪之下。令苏联红军更为不安的就是来自朝鲜东海岸,源源不断开来的日本援军部队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

久攻不下,进展迟缓以及死伤惨重的苏军,那颗被复仇火焰燃烧烘烤的心脏,渐渐开始冷却了下来。但是,为了能够体面的结束这次冲突,必须要有一个可以接受的、哪怕不那么大的胜利为支撑。增援是完全必要的。苏联的行动也并非完全没有回报。美军通过阿拉斯加运来的援助速度和数量明显超过冲突开始之前。并且在勘察加半岛,向苏联援建了一座机场和一批作战飞机。另外,美国通过外交途径,清晰的告诉苏联人,他们对于远东的局势非常关心,对于苏联的行动给予高度评价。

日本人的日子同样也不好过。关东军凭借坚固的堡垒要塞和纵横交错的地下通道,给苏军以极大的杀伤,把他们死死钉在乌苏里江西岸。但是,苏军玩儿命的进攻同样也给他们造成惨重的损失。来自关东军司令部和大本营的压力让他们根本喘不过气来。“必须要将侵入国境的苏联军队彻底歼灭或者击溃。”这是大本营的底线和谈判的前提。为了这个目的,一些本该开进到“西方战线”(指的是与华侨军队对垒的战线)日本士兵,一部分被分流到对苏作战的战场。同样处于两线甚至多线作战(日本)的双方,本应及早结束这场莫名其妙的冲突,但是为了自己的体面更为了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决心和力量,不得不向对方亮出自己的肌肉和拳头。双方都惟恐自己的态度不够强硬,立场不够坚定。

座山观虎斗的华侨军队,乐得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休息和调整。虽然苏联方面通过秘密途径,一再催促华侨军队夹击关东军,但是李华雄以种种拿得上桌面的借口予以搪塞。就连陈诚率领的三十万****,也在李华雄的“请求下”在保定和张家口进行修整。李华雄对内的解释是:“我军一旦在东北展开行动,那么日军必然要和苏联人快速进行和谈以结束这次冲突。苏联为了自己的整体利益也必将向张鼓峰诺门坎一样立即答应日本人的条件。这对于我们是不利的,我们绝不干这种傻事。我们不仅不能帮他们尽快结束战斗,而且尽可能让他们打得更长一些,损失更惨重一些。”他对史迪威、陈诚和苏联密使的解释就冠冕堂皇了许多:“我军经过与关东军的恶战,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具备再次进行大规模进攻作战的能力。三十万****长途跋涉从南方来到北方,他们甚至连冬装都没有。如果贸然投入东北战场,不用日本鬼子动手,仅严寒就够了。因此,我们需要时间。”李华雄的解释入情入理,不论美国苏联还是国府方面谁都无话可说。

在李华雄的命令下,“毒狼”“海狼”全部行动起来,为日苏双方在中国领土内的冲突火上浇油。率先行动的是大鱼和“狼群”。原来,成功挑起日苏之间冲突之后,游弋在日本海的潜艇部队,在叶宏的命令下,降低了攻击强度。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麻痹日本鬼子,让他们的海军能够放心的全神贯注的对付苏联人。现在,他们需要让日本人尝一尝乐极生悲的滋味。一场新的杀戮重新在冰冷的日本海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