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雄爽快的“超额”履行委座命令的举动,令委座极为“感动”。不过对于陈诚来说,李华雄的承诺中的“超额”部分,非常接近于水中月、镜中花。糟糕的战场局势和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成为最大的障碍。从李华雄的第六战区到陈诚的第十一战区相隔上千公里,中间还隔着日本人和长江天堑。如果绕行陕西境内进入四川,狼支队好说,毕竟他们是山地部队,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可是那支令人兴奋的装甲战斗群又如何越过蜀道呢?因此,委座和陈诚更愿意把李华雄的服从当作一种表态来看待。不过,装甲战斗群并非完全没有可能抵达前线,这得益于未作和国民政府一条英明也是迫于无奈的举动。

自从国民政府来到重庆之后,未做就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交通。四川。在这块小小的盆地四周,北有秦岭、大巴山脉;东有巫山;东南有大娄山、武陵山;南面横绝乌蒙山;西边是终年积雪的大雪山和岷山。川东重庆。作为中队的大本营,被紧紧封锁在这些崇山峻岭之中。以重庆为中心,通往各战区的军需、兵员运输、民用必需品的运输,都成了迫在眉睫的难题。闭塞的西南之地,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反动和无能,工业极不发达,交通十分落后。当时,占湖北三分之一版图的鄂西、鄂北地区,仅有零零碎碎几条短公路,加起来一共才六百三十四公里长。而在这块地盘上,却驻扎着李宗仁第五战区和陈诚第十一战区的百万大军。仅第十一战区每月就需从湖南运进稻米一千五百吨。同时,湖南每年需由这个方向从四川运走食盐六万吨。日军占领南昌之后,长江水路断了,以上两项运输,几乎成为“零”状态。

四川多山,交通闭塞,抗战前还没有一条与外省相通的公路。委座心里非常清楚,如不改变四川的交通状况,即使不被日军打死也势必会被日军困死。于是,重庆政府决定抢修东西南北四大公路。南边:川黔路。四川——贵州;东边:川湘路。四川——湖南;西边:川滇路。四川——云南;北边:川陕路。四川——陕西。所需劳工,由沿途所在省县就地征用。仅在四川境内征用的劳工,前后总数在达二百五十万人以上。

数百万筑路民工,开山劈岭,挖土运石,全凭一双手。有的使錾子、锄头;有的用木杠、扁担,施工劳作原始而艰巨。在修造川陕公路时,为赶在限期内完成,百万筑路大军以马灯照明,顶风冒雨,挑灯夜战,抢时间争速度。在抢修川滇路时,正值严冬。工地又多在深山峡谷、悬崖绝壁之中。民工们攀崖开凿,开山放炮,稍有不慎,便粉身碎骨。全民抗战的激流中,数十万民工拼命大干、苦干,雄壮的歌声在深深的山谷回**:“修公路,打日本;大家努力,一齐向前。”

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我们可歌可泣可敬可爱的先辈们,总是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用自己并不健壮的身躯,凭借比钢铁还要坚硬的意志,顽强的承担着所有的苦难,用辛劳、鲜血和生命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身影被光鲜显赫的名字一次又一次遮盖,在和平年代他们被看作草芥卑微的活着,“享受”统治者的压榨、嘲笑和蔑视。即便是现在,抗战一旦结束,又有多少人会想起他们呢?

有了滇缅公路修建的“经验”在人海战术下,到1940年底,川陕、川湘、川黔、川滇公路就可以先后竣工。或许到那时,李华雄的装甲作战群甚至更多的装甲部队就会抵达吧!

李华雄理解陈诚的迫切心情,更知道在历史上他对第十一战区(第六战区)政治、经济和军事建设方面的卓越贡献。他要帮陈诚一把,帮助他把第十一战区搞得更好更稳固。这样不仅对抗战大局有好处,而且还可以吸引大批日军从而缓解特区的压力。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为了配合狸猫和林省身的“进军西北的战略”,他需要将部分兵力向西进行调整,以便解除东条英机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坚定其南进的决心。此外,也向委座表明自己全力支援第十一战区的决心和诚意。因此,在赵勇的第四坦克师加强到傅长官的第35军之前,魏剑捷和郎朗虎狼之师就先期进驻绥远伊克昭盟,待修正完毕,随时准备出击“西北”或者支援第十一战区。

在陈诚通过王文文转达的强烈要求下,一支由军事院校教师、教导队教官、师范学生和技术专家组成的先遣队,在李华雄支援委座战斗机的护航下先期抵达恩施,协助陈诚整军备战。先遣队的级别也不低,由第40集团军的参谋长韩先楚中将率领。

陈诚对对韩先楚一行的到来非常欢迎。韩先楚来到恩施,看到这是一个地处丛山之中的市镇,交通极为不便,居民不满五千,而且已数次遭日本飞机轰炸,市面破败不堪。湖北有七十一县市,比较富庶的已沦陷殆尽,尚能行使政权的不过三十一县,均为地瘠民贫的丘陵山地。平时民众自给亦感困难,陡然增加几十万军队,以及从武汉、宜昌等地后撤、逃亡到恩施的公教人员及家属、学生等数万人,粮食和一切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更成为最突出的难题。

为了安定民心,巩固防线,陈诚向韩先楚表达了自己致力于军、政两途协调并进的战区建设方针,希望先遣队能够给予充分帮助的愿望。

“陈长官,”韩先楚对于陈诚问计早已心有成竹“此处地瘠民贫,首先爱你要解决粮食问题。要解决粮食问题就首先要解决农民的土地和地租问题。中国人口之中占八、九成是农民,而在这八、九成农民之中又占七、八成是佃农。佃农就是典型的‘耕者无其田’。耕者无其田已然不平,再加之横受地主的压榨,以至不能自养,天下痛心疾首的事,还有比这个更厉害的吗?当然,好的地主也是有的,但大多数是以佃农的血汗来营求自身安乐的剥削者。佃农终岁辛勤所得,要大半辇送到地主的家里去,幸遇丰年,或者勉强还可以过活;而靠天吃饭的中国农村,水旱成灾是常事。这就无怪孟子说: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了。 所以要拯救贫苦的农民大众,最简捷的办法就是减租。”韩先楚大段背诵《陈诚回忆录》的内容心中感觉非常惭愧。

“先楚所言极是,”陈诚叹了一口气说到:“本党为遵行国父遗教,早在民国十五年(一九十月举行中央与各省区代表联席会议,并决议以“减轻佃农佃租百分之二十五”为本党政纲,此后《二五减租》就成了国民政府的政策。不过因为国家多难,内忧外患,迄无已时,始终无法付诸实施。现在是抗战紧要关头,需要解决土地问题更加迫切;从前不能做的事,现在不能不做也非做不可。湖北省在我尚未赴职以前,已办理过一次减租,因为阻碍太多了,未能推行尽利。现在正拟旧案重提,鄂西一带二十八(一九三九)、二十九(一九四○)两年连遭旱灾,我心中异常焦灼,于是发动各厅处人员及地方团队,替人民车水灌田。

照理这该是农民欢天喜地的事了,不想农民对于此举的表现十分冷淡。经过仔细考察之后,才晓得当地农民的土地,都为地主所有,正粮(第一季稻米)的收获,悉数交租,只有杂粮(第二季杂粮)的收获,才归佃农;佃农交租时,地主请吃一顿饭,这就是辛苦耕耘的报酬了。农民种稻既然辛苦而无所得,所以宁愿稻子早一点枯死,反可提前播种杂粮。因此,他们就不欢迎我们的车水运动。太不公平的租佃制度,足可使农业减产,这道理本非常浅显,但从这一次车水运动中,更加深了我对于此种制度的深恶痛绝。纵然耕者有其田的目标,一时不能实现,但减租的政策,必须贯彻施行,而且刻不容缓。”(引自《陈诚回忆录》第四章民政第一节二五减租,有部分删减改动)

“长官所言入木三分,切中要害。”韩先楚至此明白了李华雄为什么对陈诚如此敬重,陈诚的回忆录也并非粉饰自夸之言。“当前,恩施地区不具备我们在华北实行的土地政策的条件,但是如果真能严格实行减租减息,相信会极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有一点,我觉得我们应该引进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稻种,增加部分地主、佃农、政府均享。”

“我并非不想用杂交水稻”陈诚摇摇头“只不过这项技术为豪门把持,费用过高,农民根本用不起。”

韩先楚明白陈诚所说豪门指的是谁,杂交水稻早已经在国统区试验成功,可是孔家大公子和孔二小姐通过夫人的斡旋,从公子手中夺回并把持这项能生金蛋的技术。种子价格因此昂贵。面对夫人的威逼以及估计孔家的势力,委座只能令公子放手。因此,这项本可以解决国内粮食问题的技术在国统区反而没有得以实施。

“长官放心,临行前,李长官交代,陈长官有任何要求只要第六战区能够做到的一定鼎力相助。我相信水稻种子的事情不难解决。请陈长官按照既定计划先执行减租减息,来年春天水稻种子一定如期而至。”韩先楚按照事先的计划答复陈诚。

“太好了!太好了!”陈诚兴奋难耐,他本想向李华雄提起这件事,可是顾及到昂贵的技术和可观的利益,他是在张不开嘴。现在,李华雄主动免费提供,怎么能让他不兴奋呢?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先遣队开始帮助陈诚整军备战。对中高级军官进行轮训,由韩先楚为首的高级军官亲自授课。轮训班开课后,吸引了包括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内的高级将领在内一众高官。委座甚至也按耐不住好奇,亲自听了一次课。可谓“深受启发、受益良多”为此,委座要求李华雄向重庆再派一支讲师团。李华雄只能欣然应允。第十一战区四十万官兵,仅凭教导队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全部训练。他们只能采取训练骨干带动其余的办法。不过,在陈诚的恳求下,重点为他训练第74师和第18军的第11师。使得这两支本就战斗力突出的军队更加强悍。

先遣队还帮助陈诚进行战区地方建设。鄂西地僻民穷,而且风气特别败坏,吸大烟、赌博、嫖娼盛行,匪猖獗。特遣队帮助陈诚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政法令、法规。陈诚亲自检查督促,务求贯彻施行。对于违法犯规者,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国民党官员,均照章办事,毫不留情。当时的宜昌县长名叫武长青,此人是陈诚在保定陆校的同学,与陈关系甚好。因包庇鸦片走私,违了法规,被陈下令逮捕,经审判后判处死刑,枪毙在七桥坎公开示众。经过一番整治,政府官吏基本不敢玩忽职守,初步稳走了社会局面。

陈诚在第十一战区,推行民生主义新经济政策,强力推行二五减租;设立平价供应处,遏制通货膨胀;保证军队、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家属和教师、学生的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鼓励商品流通,保障工商业者生产。大力兴办教育。陈诚对先遣队内的师范学生以及原逃亡教师和学生极为重视,在特区的帮助下大力兴办战区教育事业。创办了湖北省立师范学院、省立农学院和省立医学院。这三个学院的院长,都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专业博士,都是陈诚使尽手段,竭尽恭敬之意将他们从重庆等地请来恩施效劳的。此外,陈诚还将大批教师、学生组织起来,兴办了若干所学校,统叫“湖北省联合中等以上学校”,当地民众称为“联中”,由陈诚亲自兼任联中校长。陈诚经常深入到教师、学生中来,笑容可掬地问寒间暖,征求意

见,赢得知识界和广大青年的拥护。他提出计划教育方针,指派人员编印《计划教育实施纲要》、《湖北省中等学校升学就业办法》等教学法规。所谓计划教育,就是全部实行公费教学

制度,所有学校,都是培养各方面专业技术人材的地方。陈诚亲自抓教育,以“严师态度,父母心肠”对待教师和学生。陈诚对先遣队的科技人员礼遇有加奉若上宾。尽其所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些科技人员也尽其所能帮助第十一战区恢复生产和开发建设。先遣队的到来,陈诚可谓如虎添翼。在他们的帮助下,陈诚采取了一系列更为有效的战时措施,使得陈诚在此地取得了比历史上更为辉煌的成果。很快就将第十一战区所在数省交接的、贫困的三角地带,建设成为抗战中较为坚实的前进基地,有效地拱卫了陪都重庆,而且还赢得了战区建设典范的美名。

第六十二章诸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