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华北战役,特区取得了巨大胜利,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更让特区高官意识到熟知历史事件和进程是一回事,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则是另一回事。风云变幻的历史和瞬息万变的现实,不得不让他们摈弃所有的浮躁和幻想,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揣摩。历史的大方向没有改变,但是想这个大方向迈进中的细节已经发生变化。

华北的战场的胜利,特区在国际上与日本达成停战口头协议;在军事上,与日军之间建立了黄河广阔的缓冲地带,在政治上,作为他们主动“邀请”****进驻山东苏北的“奖赏”,委座将绥远划归第六战区统辖,副长官自然成为宋哲元的继任者。不过,此时第六战区的主官,如果李华雄不接任,恐怕在中政两界无人敢担当。李华雄个人除了领一级上将军衔之外,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国民军事委员会的当然常委。

绥远划归特区之后,特区的经济部门在王天浩的指挥下名正言顺的对绥远进行大规模经济开发。他要把绥远建立成为特区稳固的后方,为实现《第二次华北战役检讨暨未来特区战略研讨会》制定的“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养精蓄锐、整军备战”的十六字方针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绥二公路铁路的贯通,大批苏联援助开始陆续到位。第二次华北战役,坚定了“人民父亲”加强与特区进行区域性合作以实现牵制日本关东军的信心,因此,与特区又相继签订了两份军事援助议定书。

与此同时,元首对特区华侨军队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不仅因为华侨军队的胜利,让他理解了在远东地区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更因为,华侨军队与第三帝队展开的全方位秘密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华侨军队创造性运用“狼群战术”的经验,以及装甲集群作战心得,毫不保留的与帝国海军潜艇部队和帝国装甲部队进行分享。

从而,使得帝国在西线实行的改良版施里芬计划(亦称为曼斯坦因计划),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占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和法国的战役取得“比最好的结果还要完美的胜利”(李华雄听到元首这个评语,脸红了许久)此外,他们在声呐、雷达技术方面,对帝队的“慷慨”和“无私”的帮助,极大提高了帝国海空军的作战能力。更让元首感动的就是,这支神秘军队在情报方面对第三帝国的帮助,正是由于他们准确出色的情报,使得敦克尔克成为40万英法联军终生挥之不去的噩梦。正是由于来自华侨军队的雷达技术和情报,使得元首并未向历史上那样下达那道著名的“停止进攻”的命令。在德国A、B集团军群的共同挤压下,英法联军进行了开战以来最为顽强和惨烈的抵抗,最终,因发电机计划撤回英伦三岛的是不到15万几乎赤手空拳“军人”。当然,德队的损失也非常惨重,但是与取得的辉煌胜利相比,几乎可以忽略。

投之以桃自然要报之以李。首先受益的是那些在纳粹到来之前来不及逃离的犹太人,按照特区的要求,犹太人到中国的顺序依次是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艺术家、学者、工程师、技术工人、产业工人和其他。第二,德国增加了接收来自“全世界”的华人留学生。第三,德国的克虏伯、西门子、奔驰、大众等“国有特大型”企业,纷纷接收华裔留学生。一些特区急需的机器设备和常规武器,也随同国际红十字协会组织的人道主义救援船舶一同来到中国。救援船名以上由世界犹太人组织的领袖魏斯组织提供,而实际上这些船舶都是被掳掠的原日本籍船舶。美洪集团在美国的海运公司大量吸收了包括魏斯在内的犹太资本。

德国明里暗里与华侨军队的合作,不可能长期保密。日本人虽然不太清楚第三帝国与特区合作的详细内容,不过凭借敏锐的嗅觉他们依然感觉到异常,因此,日本通过驻德国大使向第三帝国提出交涉。然而,里宾特洛甫外长那里有一万个托词在等着他。“这是我们共同敌人可耻的谣言!”“第三帝国与大日本帝国的友谊牢不可破”等等。日本人在没有确凿证据的加以佐证的前提下,也没有办法太过咄咄逼人。另一方面,日本政府迫切希望与第三帝国签订一个军事同盟条约,因此也不想把两国关系搞僵。

在美洪集团的成功运作下,获得美国政府的秘密特别许可,允许他们在特区设立分支企业。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向美国企业之外的任何国家的企业进行包括青霉素技术在内的技术转让。美国政府之所以能够允许美洪集团在特区设立企业,同样也是出于制衡日本的考虑。华侨军队的作战能力不得不引起美国人的关注。以罗斯福总统为代表的、注重实际美国人认为,在中国,在日本人背后扶植一个****的政治势力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因为这个时候,日本在中国和西太平洋上的肆虐,极大威胁美国在远东利益,罗斯福总统对日本的忍耐性似乎达到了临界状态。在以韦华为代表的美国华人社团与国民政府外交机构,分别从官方和民间两条途径向美国国会和政府进行游说,希望美国终止向日本输送废铁和钢材以及航空燃料和润滑油。但是这项议题,遭到了孤立主义拥趸们的强烈反对。一时之间罗斯福总统也是左右为难。

当年初,韦华通过小约翰的父亲向罗斯福提出希望美国政府能够批准美洪集团在中国设立分级机构的要求之后,罗斯福一度犹豫过,毕竟他对中国尤其是韦华所说的那片土地并不了解。然而,第二次华北战役之后,坚定了罗斯福总统的信心。在他的支持下,美洪集团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因此,在美洪集团的掩护下,特区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得到“美利坚合众国”的帮助。由于在此之前,分散在欧洲各国,除德国QQ支队建立在德国国内及占领区内的企业之外,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通过各种方式陆续回到特区。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特区终于为自己找到了进行一定规模技术释放的途径。挂着美利坚合众国星条旗的远洋轮船,堂而皇之的在世界各地和天津港之间往来穿梭。即便在狼群最为活跃的时候,这些轮船也从未受到过攻击。胜利的效能通过各种方式被不断地放大,特区也因此迎来了建立以来的第二个黄金发展时期。

整军备战方面的工作由武定国主抓。特区的策略是大力发展海空军建设,适当扩大陆军规模。因为在未来的战争中,海空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两个军种最能体现科学技术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国力。要实现尽量减少伤亡的目标,特区就必须加强对这两个军种投入力度。空军在这次战役中,损失最为严重,因此的到了优先保证。随着来自苏联和德国机器设备,以及大批犹太工程师技术工人的到来,飞机制造厂的扩建工程得以提前完成,特区飞机制造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海军方面,由于在这次战役中几乎没有参战,因此舰船改造工作并未停止。

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在“钱老”、冯.布劳恩等大批顶尖科学家的努力下(当然,也离不开特区本身的技术能力),“海鹰”一型舰舰导弹成功完成第三次试射工作。经过进一步改进调试之后,最迟在40年底,就可以上舰进行实战实验。如果不出意外,在41年晚些时候就可装备部队初步形成战斗力。基于导弹和鱼雷技术的日益成熟,海军的战备主要是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为导弹上舰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就是大力发展气垫船作为新型高速鱼雷快艇。原计划在在1941年初之前建造20艘,现在由于人员技术设备条件的改善,决定在原有基础之上再增加10艘。其他舰船的改造工程进度也不同程度的步入快车道。

陆军方面,主要是进行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修整参战部队,做好烈属、伤残军人的善后安置工作。参军满两年的义务兵,在自愿的前提下按照三分之一的比例复员,愿意在工厂工作的特区政府优先考虑。在此基础上在特区范围内征召适龄青年入伍。二是,加强军队、预备役和民兵的训练工作。三是,完成对林楚男的第42军的第95步兵师(师长钱风水)、第96步兵师(师长叶灵水)、孙蔚如的31集团军第17师(师长耿子介)、第177师(师长陈硕儒)、傅长官的第35军第101师(师长董qiwu)、新编第31师(师长孙lanfeng)等六个步兵师的摩步师改造。四是把第12摩步师(师长赵勇)第14摩步师(师长葛振黎)改造成为坦克师,番号分别改为第四和第五坦克师。赵勇的第四坦克师加强到傅长官的第35军。葛振黎的第五坦克师加强到孙蔚如的第31集团军。分别把第35军的新编第32师(师长袁庆荣参谋长李铭鼎)和孙蔚如手下赵寿山的38军(师级)调归第39集团军的第39军(军长白林中)

对于这一系列的调整,傅长官和孙蔚如都未表示异议。虽然部下也传出了“架空”的声音,但是,他们二人对此不予理睬,并学着做政治思想工作。经过和华侨军队的长期接触与合作,二人对这支军队都寄予极大的希望。这支军队真正实现了军队为国家而战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而战。凝聚部队不是依靠斩鸡头烧黄纸磕头拜把子旧式方式,实践也证明这种方式短时间会有作用,一旦身份地位发生变化那些维系部队的东西就变得一钱不值。西北军就是最明显的例子。退一万步,就算对方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军事力量,即便强行吞并自己的军队,在当前的情况下也是易如反掌。识时务也好、心甘情愿也罢,二人对自己的队伍加入这样的军队都感到是当前最好的选择。

与此同时,各级军官的轮训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依托新的武器平台,新的作战思想,新的作战理论、新的作战战术,令那些自诩打了半辈子仗的旧式军官目不暇接。不服气?好,笔试一下,沙盘作业,军棋推演,一些列动作下来,这些军官脑中就只剩下两个字——服了!服了之后,剩下的就是老老实实的学习。

武定国不可能让那些“军爷”们闲着。也不会让那些政工干部白吃干饭。对新兵,对旧式军队的思想战术素养的改造提升工作同时展开。大练兵、大比武、大学习运动在各个军队中有条不紊的进行。带病的诀窍是什么?简单。“给他们找一个对手。没有对手就制造一个对手。”(武定国语)“不能让他们闲着!”(军爷语)军与军之间、师与师之间、团与团之间甚至班与班之间的竞争比赛一个也不能停止。

华侨军队经过一些列调整、整编和训练,终于,在1941年三月初,为期8个月的大整编工作全部完成。这时候的华侨军队可谓兵精粮足,人强马壮,积蓄了足够的力量。这股力量需要一个爆发点,需要一个爆发的理由或者借口。

第五十八章策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