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王文文到达国府展开工作的时候,特区就与时称西南联大的前身“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建立了联系,在资金经费生活教育物资方面给予大量援助。热衷于教育事业的陈公对特区的该项决定自然鼎力支持。经常到校与张伯苓(南开大学校长)、蒋梦麟(北京大学校长)、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三位校长会晤,认真听取他们的诉求,尽全力予以支持。王文文作为陪同人员也有幸与三位中国教育界泰斗级大师会晤。日后,在大学迁往云南以及在在云南选址修建校舍的过程中,王文文均代表特区和陈公按照特区的指示给予“充分无私支持”,做到有求必应。

王文文随国府机构来到重庆之后,也曾亲自来到学校进一步对学校进行考察。学校的行政机构设置科学高效。有两个机构,一个是校务委员会,一个是教授会。

校务委员会是权力管理机构,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民主推荐,校长批准任命,校长为校务委员会当然主席。校务委员会通过民主讨论和决议全面主管全校重大事务。西南联大有三位校长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前两位老教育家为了支持校长负责制一元化领导,公推年青的梅贻琦校长主持校务,他们二位退居二线,留守重庆,从国民政府教育部方面谋求对西南联大的支持。所以西南联合大学自始终至终都是由梅贻琦校长主政,实行了“校长负责制”。王文文与张伯苓、蒋梦麟这两位大师接触更频繁一些。在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中主管管理的职能部门的领导人,全部都是知名教授,由教授会民主推荐,校务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长批准任命。

教授会是一个校务咨询机构,虽不是权力机构,但很有威望,成员包括全校教授,经常工作由全校教授推选常委会主办。教授会是校长的得力参谋,也是办学校务得力骨干的资源库。各学院有院教授会,学系有系教授会。院教授会主席后来改称为院长,系教授会主席后改称为系主任,由相应院系教授会民主推选,校务委员会讨论备案,报校长批准任命。各院系教学及管理业务,统由教授会评议,由院长系主任执行实施。所以院系教授会实际上是院长系主任领导下的民主办学权力机构。

西南联合大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简约,从领导到职工,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工作效率高超。对于不属于职能部门的临时性重要工作,则由校务委员会讨论研究,请教授会推荐适宜教授人选,组成各种临时工作委员会(推选主席)主持工作。工作任务完成后即行解散,保持主体常设机构精干灵活。被推选参加这些临时工作委员会的人员,也是兼职不兼薪,没有任何工作津贴,完全是义务工。

考察完毕之后,撰写了详细的考察报告。报告中,王文文对这种运作方式非常推崇,主张在特区的学校中推广施行。特区教育委员会在认真讨论之后,决定采取西南联大的运行模式。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特区和华侨军队在***声名鹊起。西南联大的教授、学生、员工和全国人民一样都兴奋异常。年轻人的血是最热的,这批中国当时最珍贵的财富最有潜力人才,纷纷要求加入华侨军队,为国效命疆场。尤其是虎狼之师在长江两岸歼灭日军的消息传来以后,这种热情达到了沸腾的地步。学生的请愿信由张伯苓老先生亲自转交王文文。

王文文此刻正沉浸在无边的幸福之中,与丈夫在国外度过一个“完美的假期”之后,没想到这么快两个人又见面了。千言万语尽化作喜悦的泪水。正当两个人准备前往张伯苓和蒋梦麟商讨回迁复校事宜的时候,没想到张伯苓莅临,夫妻二人几乎倒履相应。沈险峰更加激动。能够有幸见到这些大家对于一名知识分子来说,兴奋之情绝不亚于军人见到前辈将帅。

王文文向双方介绍,沈险峰激动的握着张老的手,连说了两遍“三生有幸”。王文文自然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偷偷的笑了一下。

“沈先生此言差矣,能够见到你们这些民族英雄,伯苓才是真正的三生有幸啊!”张老真诚地说道。“请允许我代表西南联大的全体师生和我的家人向两位表示敬意。”说罢向两个人深鞠一躬。

沈险峰夫妇急忙扶住张老,连说不敢。

“二位当得起我这一礼。”张老脸色郑重地说道:“伯苓早年,曾作为一名前中国海军,经历了甲午海战的耻辱,今天看到你们不仅在陆上而且在海上大败倭寇一雪国耻,我怎么能不激动呢?从你们身上让我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更看到了强国的曙光。”

“先生谬赞了!”沈险峰夫妇陪同张老来到客厅,落座后王文文笑道:“您举办教育,桃李芬芳,为国家和民族培养良才,这才是国家振兴的百年大计啊!”

“惭愧!”张老摇摇头“我中华多灾多难啊!虽说多难兴邦可是今天山河破碎,我等一介书生又当如何?”说罢张老话题一转,“两位可能有所耳闻,我是一贯不主张学生参与这回政治活动的,可是学生拳拳报国之心和当前的局势不得不使我改变初衷啊!”张老把学生们的请愿书交给王文文。

“张老,”王文文看完请愿书之后轻轻的摇摇头:“学生们的热情我非常感动也非常理解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话不错。可是尽责也未必都要在疆场之上。因此,我不赞成学生竞相投笔从戎。他们的价值应该更多的体现在学好本领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能力。当然,如果莘莘学子们立志要效命疆场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慎之又慎!”

“是啊!”沈险峰接口道:“学生现在勉为其难负责光复地区的教育工作。我也不赞成这么多学生参军抗战。”看到张老默默点头沈险峰继续说道:“先生知道,我们的华侨军队已经光复了包括平津在内的华北地区。我此次前来就是代表李华雄长官邀请西南联大回迁复校。”

张伯苓听到这个消息猛地抬起头,炯炯的目光透过镜片看着沈险峰,微胖的脸上泛起红光,转而又迅速恢复平静。“恕我直言,华北初定恐怕——”

“张老,我理解您的担心”沈险峰微微一笑:“我们华侨军队自从组建以来,先后歼灭或重创了倭寇第108、第5、第20、第109、第14、第16、第1、第7、第106、第10、第3师团,这些倭寇师团既有二线补充部队,也有日军的常设精锐师团。不仅如此我们全歼倭寇所谓第四遣支舰队和遣支特别舰队,不完全统计我们至少歼灭日寇20万。”沈险峰停顿了一下,他还没有把还没来到中国就葬身黄海两个师团算进来。他相信同样军人出身的张老明白这组数字的含义。“张老,您行伍出身,试想一下在当今中国,除了我们之外哪支军队能有这样的战斗力。张老,请您放心,我们有信心也有这个能力不叫胡马渡阴山,而且我们还要直捣黄龙。”

张老自然明白沈险峰口中所说的一个又一个倭寇师团番号所代表的含义。去年倭寇仅一个半师团就把平汉路近四十万****打得一退千里。可是这支华侨军队自从一出现,在骄悍异常的倭寇面前就履历奇功从未尝败绩。一次又一次点燃民众的希望之火。张老是见过世面的,知道倭寇的战斗力,他怎么也想不通这支横空出世的华侨军队是如何做到的。可是活生生的事实就摆在眼前也不容他不信。华北光复之后,他们几位校长不是没有考虑过回迁的事情,还是那个担心他们不得不慎重。万一学校和教授学子们有什么闪失,他们就真成了千古罪人了。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史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春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王文文突然朗诵起西南联大的校歌。朗诵之间张老也激动的加入,“张老,我们虽然还没有完全驱除仇寇,但是我们已经复神京,所以恳请还燕碣。”

“回迁是大事,我需要会同其他同仁商讨!”

“这个自然!不过我希望能够获得与贵校更多大师们见面的荣幸!”沈险峰真诚地恳请。

“这个不是问题。”张老对眼前这个年轻人的印象颇佳。他一眼就看出沈险峰不是军人,通过一席交谈,张老了解到这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学者。他身上洋溢着一种特殊的气质,看不到、摸不着去又能真切的感觉到。张老离开王文文处之后,迅速来到蒋梦麟处,两个人商议之后又通过电报告知梅贻琦。三日后,沈险峰获得西南大学的邀请,在张老的陪同下远赴云南。

沈险峰满怀诚惶诚恐的心情踏上这片圣地,他想象过到这里的情景,做足了心理准备,可是真的来到这里之后,沈险峰还是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吴大猷、周培源、王竹溪、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吴有训、陈寅恪、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钟书、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李楷文、林徽因、吴晗。在梅贻琦的介绍下一个又一个光茫四射的名字,一位又一位大师,灿若星辰。他顿时感觉此刻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大师们神态心态各异,可是都对看着眼前这位“说客”的到来颇感兴趣,毕竟华侨军队现在已经成了一个传说。眼前这位文质彬彬一看就不是传说中的军人,可是毕竟他来自这股力量并且能够代表这股力量,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沈险峰努力平复自己的心情,开始进入说客的角色开始向前辈大师们进行游说。从抗战形势加到华侨军队渐渐说道自己擅长的科技领域。在座的都是学富五车的大师,对夸夸其谈的说客几乎天生就有一种抗拒。不过毕竟关心抗战,毕竟对这支军队感兴趣,尤其当沈险峰谈到国家科技战略和远景规划的时候,诸位大师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他们渐渐对眼前这位说客感兴趣。

沈险峰演说完毕,各位大师开始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他质询。沈险峰极力保持沉着冷静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慢慢的质询开始变味儿了。在座的数学物理方面的大师把一场好好游说质询会议成功的变为一场学术研讨会。相关方面的大师们“群情激愤”踊跃提问,非此专业人文学者,虽然听不懂但是也都则饶有趣味的“观敌掠阵”。三位校长无奈的相视苦笑。对于自己学校的这些国宝级的宝贝,一旦沉溺于他们各自的专业就是神仙来了也没办法。沈险峰博士毕竟是来自未来的科学家,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师们来说,他简直成了智慧的化身。多年来困扰他们的难题,在沈险峰这里似乎都有现成的答案。沈险峰博士满怀作弊者的歉意,和大师们对彼此感兴趣的问题交换着看法。

有人说过:要想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首先要让他接受你这个人。沈险峰凭借出色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赢得了大师们的尊重和认可。接下来的问题似乎变得不重要。几乎所有人都忘了沈险峰的身份来此的目的是什么。沈险峰被大师们邀请为这里的学生上课。清华和南开本来就以理工见长,这里汇聚着全国最优秀的理工科教授和学生。沈险峰的到来立即在西南联大夸起了一股“沈旋风”,顷刻间迷倒众人。本来三天的行程变成了十天。在这段时间里面,沈险峰一面应对着大师们的“纠缠”一面向校方传达自己的理念继续游说工作。为了印证沈险峰口中的特区“神话”,同时更为了慎重,校方经过研究,决定派遣一个小型代表团到华北进行实地考察。与此同时,在重庆的王文文也在进行游说工作。由于得到了孔部长的大力支持,学校回迁的事宜提上了议事日程。好消息总是伴随着坏消息,特区的另一个麻烦也与此同时到来了。

第四章绸缪(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