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么说,两江上海科技园区的设立,在某种程度上,拉进了两江与国外广大投资商人之间的距离。再加上中国庞大而廉价的劳动力群,科技园区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两江总督姚兴华实施金融经济政策改革的决心和良好势头。这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两江上海科技园区刚一设立,便有十数家外资企业申请进入。

是否同意这十数家外资企业进入科技园区,兼任科技园区督办的上海道马文卿专门去请示了一次总督大人。姚兴华给他的答复是,在两江的土地之上,只要按章纳税,服从官府管理,不违反大清律和两江上海科技园区管理办法(暂行),不论他是哪一国人,不论他投资多少,不论他从事何种行业,我们都要热烈欢迎、热情接待、热心服务。

在姚兴华的这三个热心的指导下,科技园区在成立后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便有三十三家中外企业到这里来投资,总投资额高达两百万两白银,兴建厂房所占用的土地面积超过了七百亩。

成绩确实是喜人的,可是仔细得看一看投资人名单,便会发现,这三十三家进入科技园区的企业当中,外企就占去二十八家,剩下的五家工厂,也都是湖商四象,这种资产雄霸一方得大家族的产业。还有一问题就是,这三十三家企业,竟然全部都是从事湖丝相关的产业,没有一家是重工业企业。

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轻纺织工业中去,完全与当初建立科技园区的初衷不相符,也与姚兴华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上海-南京重型工业带的施政方针格格不入。

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一直以来,两江的经济产业链都是以湖商的湖丝,徽商的产茶业这两种轻工业为主有关。而两江现有两大重工企业,虽然成立的时间很早,可时到今日,仍然还在负债经营,这也在一方面打击了那些有意投资重工业资本家的兴趣。

为了全面扭转这种局面,也为了给那些有意投资重工业的民营企业家,树立一个成功的榜样,姚兴华决定先自掏腰包,在上海成立一家大型的重工企业。

最初的想法,是想在上海成立一家琼州重工集团分公司,以生产琼州重工研究院的最新科研成功,在英国注册了专利的军用装甲——琼州乙钢(哈维钢,已可以量产。),也可以就近提供给江南造船厂使用。

可是在通过电报与琼州知府徐德昌一番沟通后,姚兴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其原因是在两江,尤其是上海周边地区,现在还没有一家炼铁厂的产品质量,可以达到炼造哈维钢的要求。

就在姚兴华为重工业难以发展而挠头的时候,马文卿上报给了姚兴华一份申请两江投资基金的申请书。这份申请书是两江上海科学院下属的技术科学部机器动力科起草的,起草人是三个德国人,、。

在这份申请书的前半部分,三个人大肆吹嘘各自在来中国以前兴办的汽车厂规模有多么庞大,技术有多么先进,外形设计有多么考究,产品有多么的受欢迎。完全没有考虑到,如果他们说的都是真的话,他们怎么还会落魄到接受中国人的聘用,来到远离家乡万里之遥的上海发展。

不过相比于前半部分的好无营养,在申请书的后半部分,其有关新式汽油机的内容就颇为引人了。三人先是简单介绍了各自现已拥有专利权的汽油发动机的详细情况,和使用这些发动机所生产出来的汽车数据资料,随后,又着重介绍了三人计划共同研制的一款新型汽油机的强劲性能,并向姚兴华描绘了一幅未来必将是属于汽车的世界的美丽画卷。

其实,早在姚兴华出任两江总督,并拜托驻德公使将这三人找来之前,就曾动过建立一家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厂的主意,只不过后来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琼州铁厂和琼州重工集团的建设中去,以至于竟把这事给忘到了脑后。要不是这三人自己主动找上门来,姚兴华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想起兴办中国人的汽车城这件大事呢。

好在,就算是从一零年一月份才开始发展汽车产业,应该也还不算太晚,毕竟此时的汽车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只是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世人也还都在为这个“不需要马拉的马车”,最终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喋喋不休,争论不已。

并且,姚兴华投资汽车厂,还有一个有利之处,,都已经在德国各自开设了一家汽车制造厂,虽然经济效益很差,可毕竟也都能够算得上是有经验的人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