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5日,这是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以来纽约华尔街人度过的最黑暗的一天。

这一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狂泻点,收于11000点下方,较上一交易日下跌。标准普尔500指数下挫,收于1192..7。二者均创下了近七年来单日最大跌幅。纳斯达克指数则达到近半年来的新低,单日下跌,收于2点。

这一天,华尔街两大金融巨头轰然倒下。背负600多亿美元债务的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15日凌晨发表声明,宣布将向法院递交破产保护。而在14日晚间,同样负债累累的全球最大券商美林公司已宣布将以500亿美元的价格“卖身”美国银行。这样,加上几个月之前倒下的贝尔斯登,号称“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金融巨头已经倒下了三家,仅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幸存。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惊呼:“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雷曼拥有的债务已超过6130亿美元,成为美国开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破产案例;雷曼兄弟诞生已有158年,连1929年那样的世界经济危机也没能击垮它,但是,今天,它终于倒下了。

这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和财长保尔森罕见地接连面对新闻界,一再承诺民众存款无忧,美国经济仍有实力度过这道坎。布什和保尔森的讲话并没有对股市产生任何积极影响,三大股指在收盘前放量下泻,市场信心几近崩溃。

恐慌的气氛袭击全球,9月16日,中国股市在从6000点坠落下来之后,再次一举跌破2000点心理关口,银行股几乎全线跌停,这是从6000点到2000点所从未发生过的。世界各国主要股市,也纷纷以大幅下跌告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类还从未面临过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一场风暴即将袭来,无数的财富将注定化为须有,那些在经济繁荣中头脑发热的企业和个人将为自己的错误复出沉重的代价,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将会重新洗牌。人类必须从持续繁荣的美梦中醒来,重新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了。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最终将人类带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中心的时代结束,美苏分割的新格局形成。也许到暴风雨过去之后,我们再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将会发现它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

书包网www.bookbao.com

引子理查德·阿伦斯,一个从事纽约原油期货交易多年的交易员。就他的职业来说,是足以令普通人羡慕的――他只需要每天读一些财经数据和分析文章,然后坐在电脑面前拿着别人的钱去买卖原油期货――然后就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这笔收入,足够他在一个环境优雅交通便利的地方拥有高档别墅和豪华汽车,还可以在休假的时候带着家人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享受生活。

当然,也仅此而已,和那些华尔街上的风云人物相比,他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实在有限。没有记者会关心他的言论和行为,他的名字也绝不会出现在报纸或网站上比较显眼的位置,即使是原油期货价格的涨跌,他也很难对它施加什么影响。总之,一个收入丰厚的普通人而已,如果一切顺利,他将一直这样默默无闻的工作,直到退休,直到生命的尽头。

然而,在2008年1月3号这天上午,他决定改变这一切,从默默无闻的人群中走出来,进入世界历史的行列,让全世界都知道理查德·阿伦斯这个名字。为此,他打算支付大约几百美元的代价。

让自己的名字传遍世界大概是很多人的愿望,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注定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去实现。但在2008年1月3号这一天,命运给了阿伦斯一个机会:随着过去十年世界经济的持续繁荣,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人类消耗能源的速度越来越快,对石油的胃口也越来越大。石油价格也从1998年的每桶10美元彪升到了2007年底的每桶99美元以上,离100美元的超级关口只有一步之遥。所有人都在讨论三位数美元一桶石油的时代什么时候到来。因为这标志这以石油为基础能源的现代文明可能会发生某种转折。而那些在幕后*纵石油价格涨跌的华尔街巨头们――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巴克莱资本、美国银行……似乎对此信心不足,每次都在最后的关头放弃进攻,尽量拖延这一时刻的到来。

美东时间2008年1月3日,由于非洲主要产油国尼日利亚国内武装分子袭击该国主要产油区以及美国原油库存可能进一步下滑等因素影响,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开盘后一路飚升。接近中午12时,价格突破2007年11月每桶美元的盘中最高纪录,10分钟后甚至达到每桶美元。所有人都摒住了呼吸,等待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但进攻再次停止,没有人再提高报价。几秒钟以后,空头将发起反击,用大量的卖单将价格打压到99美元以下,甚至更低。

理查德·阿伦斯死死的盯着报价系统。他早已经做好了准备,当他看到市场在美元停步不前的时候,迅速挂出了以100美元一桶的价格买入1000桶石油的买单!

于是,一瞬间,在电子盘交易中出现戏剧性变化:油价瞬间从美元直接跃升至100美元,不到一秒钟,价格又跌回美元――理查德·阿伦斯已经已这个价格卖出了他刚刚买入的1000桶石油,他在这笔交易中大约亏损了600美元。

虽然石油价格只在100美元每桶的巅峰上站了不到一秒钟的时间,但这已经足够了――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再加上喜欢靠危言耸听来吸引眼球的媒体,足以把它放大成一场灾难。这个信息通过手机、电话、短信、网络……立即被传遍了全球,所有财经媒体的记者和编辑都被调动起来,把它当成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加以渲染和传播。“石油价格突破100美元!”的惊呼占据了各种媒体的头版头条。美国股市应声下跌,第二天道琼斯指数即大跌256点,突破13000点大关。同日,德国DAX指数下跌99点,英国伦敦暴跌130点……

理查德·阿伦斯的愿望实现了,他用了600美元将世界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廉价的能源将成为历史,人类要么成功寻找到新的石油替代品,要么面临现代文明的崩溃!而他600美元左右的亏损,则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了超过一亿倍的损失。他在一夜之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用一位华尔街知名人士的话来说:“(当石油价格冲上100美元之后),各大媒体最想寻找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恐怖大亨本·拉登,另一个就是理查德·阿伦斯。而在短期来看,寻找理查德·阿伦斯的愿望更加强烈。”

说到底,理查德·阿伦斯也并不是什么恶魔,他只是在一辆已经刹车失灵的汽车即将冲出公路的时候给它加了一把油而已。但有一点恐怕是理查德·阿伦斯本人也没有想到的:这个时候的世界不仅面临着能源短缺,还面临着粮食短缺,而且世界经济又正好处在美国次贷危机总爆发的前夜和亚洲地区股市泡沫崩溃的边缘。在这个时候加一把油,无异于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辆汽车可能不仅是要冲出公路,还有可能会冲向悬崖……

金融战争与“阴谋论”

美国次贷危机、能源价格暴涨、粮食短缺再加上亚洲地区新一轮的股市泡沫的终结,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经济大崩溃。当然,它也可能最后被证明只是有惊无险。但无论怎样,这种可怕的前景预期已经足以让很多人感到恐慌。

一想到“崩溃”,人们似乎只会把它和经济停滞、大规模失业、生活水平下降、无数人的财富被洗劫一空等黯淡的前景联系起来。一个国家如果出现经济崩溃或者股市崩盘,那么它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无疑将会遭到很大的打击。但很少有人会想到,一个经济崩溃的国家,完全可能利用自己的崩溃去洗劫其他国家的财富。这其间的奥妙,就在于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效率的高低。

约翰·戈登在他那本不朽的著作《伟大的博弈》中这样评价美国历史上的几次大崩溃:“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的衰退令人痛苦,但它自有益处。其中之一,就是那些等不及看到美国经济复苏的欧洲投资者开始大量抛售手中持有的美国证券。”

“1873年到1879年(的经济崩溃中),欧洲人手中的美国证券资产总值下降了6亿美元,单单铁路证券一项就减少了亿美元。这虽然进一步加剧了华尔街证券市场价格的下跌,但实际上增加了美国人的财富。当欧洲人出资修建美国铁路时,美国建成自己的交通大动脉,而欧洲人持有这些铁路的证券,他们本来可以获得这些证券的利息和其他收益。但在这些利息和收益兑现之前,欧洲人就在华尔街上把这些证券卖掉了,而美国人以比原来低得多的价格把这些证券有买到了手,结果,美国人既修成了铁路,又拥有了这些证券。”

“可是当美国经济巨大的发动机重新运转起来的时候,欧洲投资者又会回来重新购买美国证券。”

就这样,通过一轮又一轮自导自演的经济危机,美国人高价卖出他们的财产,然后又以极低的价格买回来。1929的那次历史上最著名的经济崩溃是最先从美国开始的,但最后却引发了欧洲各国的自相惨杀――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场战争中,欧洲被彻底摧毁,丧失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人却大发战争横财,一举成为全球头号强国,至今依然。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经过数十年的高速成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过度自信的日本人以市场最高价购买了诸如洛克菲勒中心这样的美国标志性地产,以致美国人惊呼“日本人正在买下整个美国”。但在随后到来的经济崩溃中,日本人又不得不以极低的价格将这些财产卖给了美国人。

除了这两次最著名的经济崩溃之外,还有诸如亚洲金融风暴、墨西哥金融危机、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等等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这些危机各有各的特点,有的是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有的是发生在发达国家,但最后的结果却完全一样: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崩盘,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各种“阴谋论”应运而生――最近销售火爆的《货币战争》便是这种理论的代表作。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诸如“经济规律”或者“无形的市场之手”这些抽象的概念是难以理解的。但如果告诉他们,这是背后有一个阴谋集团在背后*纵一切,而且这个集团正是由书上或者电视上经常出现的有权有势的人物组成,再加上一些捕风捉影、骇人听闻的故事,大家就会对这样的解释表示满意――因为这不仅容易理解,还可以满足大家的猎奇心理。

这种情况和我们周围很多人炒股票的心态类似。财务报表是很多人看不懂的,行业前景和宏观经济形势也是难以把握的,股票价格每天的波动看起来也是那么杂乱无章。所以,忽悠大家拿出自己的血汗钱来投身股市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们:股票的价格是背后有人在*纵,我们只要知道了这些“主力”或“庄家”的动向,就可以从股市里赚到很多的钱。当然,如果再加上一些人如何利用“主力动向”和“内幕消息”大发横财的美妙动人的故事,那就更加完美,足以动人心弦了。

然而,最后的事实却是:那些相信这种黑幕理论的散户最后总是亏得最惨的,而那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超级主力,比如曾经的中经开和德隆集团,却一个接一个在市场的力量面前轰然倒塌。

利弗莫尔:替罪羊之死(1)

替罪羊的来历源自犹太人的一个节日习俗:犹太人有一个重要节日叫赎罪日。这个节日犹太人不吃不喝,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反省和忏悔自己的罪孽,并要举行隆重的赎罪祭仪。这个节日中有这样一种礼仪:两只活公山羊,通过拈阄,一只宰了作祭礼,另一只要放到旷野,替人们担当一切罪孽——这只羊便是替罪羊。

当股市崩溃的时候,人们的财富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自然也需要找到一个替罪羊。大家都在愤怒地问:是谁夺走了这一切?显然,仅仅是市场规律或者经济规律这样抽象的字眼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他们更希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幕后黑手。这些黑手富可敌国、权势惊人,而且心狠手辣,利用巨大的资金和内幕消息*纵股市、鱼肉百姓。当然实际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从别人的亏损中赚到了钱,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而人民的愤怒也就可以找到发泄的对象。

理查德·阿伦斯将石油推向100美元一桶,从而引起股市暴跌,但很少有人怪罪于他。因为通过媒体的报道,大家都知道他不过是个小角色,而且自己也没有从中渔利,反而还亏了600美元。但在1929年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因为,有充分的依据说明是杰西·利弗莫尔一手*纵了那次史无前例的大崩盘,他拼命打压股价,而且从中获利超过1亿美元!这些钱,全都是从蒙受巨大损失的人们手中夺去的。

杰西·利弗莫尔,一个赤手空拳来华尔街闯**的乡下穷小子。依靠自己对数字和股票的天才的直觉,迅速积累起巨大的财富。他的故事本身就是华尔街传奇的一个缩影:从一无所有到家财万贯只用了很短的时间,然后又用更短的时间重新变得一无所有。

他经历过很多次破产,但最后都挺过来了,并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投机者。以至于有人这样评价他:“即使利弗莫尔身上的每一块钱都被抢个精光,只要经纪商给他一点小小的贷款,把他关在房间里,给他报价资料和几部电话,经过几个月热闹的市场波动后,他又会抱着一堆财富重新出现。”尽管利弗莫尔本身为人低调,更不喜欢向人吹嘘自己的投机经历,但他每一次成功的投机都会被编造成各种耸人听闻的故事,在华尔街的股民中间不断流传,成为一个似乎可以*纵一切的神话人物。杰西·利弗莫尔正在*纵或者计划*纵某支股票的传闻,足以成为这支股票疯狂上涨的理由。

但跟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投机者一样,杰西·利弗莫尔最擅长的其实并不是让股价上涨,而是从股价下跌中获利――因为下跌的速度总是比上升要快,所以从中挣钱的速度也更快,当然,亏得也快。无论在怎样的一种疯狂的繁荣之后,一定是更疯狂的崩溃。

所以,杰西·利弗莫尔最喜欢的不是买入,而是卖空――也就是卖出自己根本没有的股票,然后在一定时间之后把它们买回来,使得买卖相互抵消。这就好比一个你去买一辆汽车,但汽车经销商那里并没有你想要的款式和颜色的汽车,但他仍然收了你的钱,并保证三个月以后把汽车交给你。这个汽车经销商就在“卖空”这辆他没有的汽车,他必须在三个月内从汽车厂家买入这辆汽车,然后交出来。如果这三个月内,这款汽车的出厂价格下跌,那么他不仅可以赚取正常的利润,还可以赚到原来的价格和下跌以后的价格之间的差价。反之,如果汽车出厂价格上涨,那么经销商就会遭受损失。因此,卖空股票必然是希望股价下跌――也就是“看空”股价,然后自己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把股票买回来,赚取这中间的差价。如果卖空以后股价上涨,那么卖空者就将不得不以比自己卖出价更高的价格买回股票,这就会遭受损失。

利弗莫尔:替罪羊之死(2)

更妙的是,这种卖空所需要的资金并不多。卖空者只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钱给股票经纪商,这笔钱叫做保证金,它只是将来需要买回来的股票价格的一小部分,这个比例在当时大概在10%到20%之间。比如杰西·利物弗尔想要卖空1万股某公司的股票,每股10美元,那么他只需要在经纪商账户上存1万美元的保证金就可以了。如果股票价格下跌到9美元,他就可以赚到1万美元。如果股票价格上涨到11美元,他的1万美元保证金就全部亏光了。这个时候,经纪商就会要求他增加保证金,以保证他能够弥补亏损。如果杰西·利弗莫尔无法增加保证金,经纪商就会强行买回股票,冲销他卖空的1万股。这样,即使股票价格随后又跌到了9美元甚至更低,杰西·利弗莫尔也一分钱也赚不到――因为交易在11美元的时候就被经纪商强行结束了。相反,他的1万美元保证金也会亏个精光。

这个法则在买入股票的时候也同样适用。你可以只花1万美元的保证金,就买入价值10万美元的股票,这中间差的9万美元,经纪商可以贷款给你。如果股价下跌到9万美元,而你无力增加保证金,经纪商就会强制把你的股票卖掉,卖出股票所得的9万美元用于归还贷款。

用保证金购买股票的好处是:如果你用1万美元购买价值1万美元的股票,股价上涨10%,你只能赚1000美元。但如果你用1万美元作为保证金买入价值10美元的股票,股价下跌10%,你就可以赚到1万美元。赚钱的比例被放大了10倍!当然,在下跌的时候,亏损的比例也会被放大十倍。

在1907年的那次股市崩盘中,杰西·利弗莫尔就通过卖空狠狠的赚了一笔。有关他疯狂打压市场的也被夸大到了神奇的地步。

1907年的股市崩盘和以前的几次没有什么不同,和后来的也差别不大:都是由于经济的增长和企业利润的增加,使得股票投资者赚了很多钱,于是人类贪婪的本性被大大地激发了――他们总是希望能赚更多的钱。投机行为越来越猖狂,大量的货币流入股市,银行也开始不顾风险地发放贷款。股票价格的上涨速度完全超过了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终于有一天,社会上可以用来投机的钱都被用完了,再也没有钱可以用来推动股价上涨,于是,崩盘就不可避免了。

杰西·利弗莫尔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察觉到了暴风雨的来临。就在一年前,杰西·利弗莫尔也曾经卖空一支股票,并一次性把他全部的钱都投了进去。他的判断没有错,那支股票后来确实下跌得很惨,但在下跌之前它又涨了一段时间,而利弗莫尔无法缴纳更多的保证金,于是,他在股票的价格下跌之前就破产了。

这一次,他吸取了教训,开始只是很少量的卖空一些明显涨不动的股票,当他发现每一次卖空之后都几乎没有遭到什么太大的抵抗之后,就进一步增加卖空的数量。

每一次股价下跌,杰西·利弗莫尔的钱就会增加。然后他就利用这些赚到钱再去卖空更多的股票,然后从下跌中赚到更多的钱,让它们象滚雪球一般的成倍增长。

1907年10月24号,疯狂的投机者终于耗尽了他们能够动用的最后一分钱。资金调度站前面挤满了股票经纪人,每个人都希望借到他们公司紧急需要的资金。如果没有钱的话,他们就必须卖出用保证金融资买进的股票,不计价格的在市场上抛售。但资金调度站已经没有钱了,更可怕的是,所有地方都没有钱了,即使他们想要抛售股票,整个市场上也找不到一个买主!

股票价格立即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下坠。杰西·利弗莫尔这样形容他所看到的情形,这段文字也许是历史上对“大崩溃”做出的最生动的描写:书包网txt小说上传分享

利弗莫尔:替罪羊之死(3)

“你听过学校里把老鼠放在玻璃罩里的实验吗?他们开始把空气从玻璃罩抽出来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可怜的老鼠呼吸愈来愈急促,两侧的肋骨像过度**的风箱一样起伏,要想从愈来愈少的空气供应中,吸到足够的氧气。你看着老鼠窒息,一直到眼睛几乎从眼眶里爆出来为止,老鼠不断的喘息,走向死亡。噢,我看到资金调度站那票人时,想到的就是这种景象!到处都没有钱,你卖不出股票,因为没有人想买。要是你问我的意见,我会说整个华尔街这一刻都破产了!”

就在这一天,一年前还亏得倾家**产

的杰西·利弗莫尔在股市上赚了超过100万美元。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数目。

也就在那一天,杰西·利弗莫尔从事交易的营业部的一个营业员在公交车上遇到了一位银行家。这个营业员无疑是一位传播谣言的天才,他向银行家添油加醋地讲述了杰西·利弗莫尔摧毁市场的过程,把利弗莫尔卖空的数量增加了好几倍,把他*纵股价的技术描写得出神入化。完了,他还信誓旦旦的保证说,这不过是杰西·利弗莫尔庞大计划的开始,他打算继续疯狂的打压股市,直到摧毁整个华尔街。

这位银行家深知现在整个金融体系面临的困境,加上利弗莫尔以前的威名,他相信了这个营业员的鬼话。当天晚上,他找到了这个营业员,表情严肃地说:“请你转告你的那位朋友,跟他说我们希望他不要再卖出任何股票。市场已经不能再承受多少压力。情形就是这样,要扭转毁灭性的恐慌,会变成极为困难的人物。请你向你的朋友的爱国心诉求。这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时候。”

实际上,在从营业员那里得知那位银行家的请求之前,杰西·利弗莫尔就已经开始逐步买入股票了。因为他明白在市场经历了如此巨大的跌幅之后,再打压的风险远远大于收益,而最保险的办法是买回自己在高位卖空的股票,保存已有的胜利成果。

在市场陷入恐慌的时候,即使最了解金融系统运转的银行家,也会相信某人能够*纵整个市场的谣言,普通的投资者就更不用说了。当1929年那场空前的大灾难来临的时候,杰西·利弗莫尔再次通过卖空一夜暴富――这一次他的盈利是惊人的1亿美元。在大崩溃中损失惨重的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利弗莫尔在背后*纵了这一切。崩盘后不久,《纽约时报》甚至刊出一篇文章,标题是《据称,利弗莫尔带领一群人狂卖高价证券……》。媒体把他称为“滥赌之徒、职业大熊、专事逆市掠夺的强盗”。无数人不断地辱骂他、诅咒他,希望他早点去死,还有人给他写信威胁要把他干掉。

十一年之后,人们的诅咒变成了现实:杰西·利弗莫尔死了。不过他死亡的原因不是*纵市场所受到的惩罚,正好相反――是由于他无法*纵市场。

在屡次从卖空中获取暴利以后,利弗莫尔的信心大大的膨胀了,似乎连他自己也相信了他可以*纵市场。他没有象1907年那次那样见好就收,而是在1931年到1933年之间,在股市已经从1929年的最高位下跌了超过60%的时候,仍然拼命卖空,希望继续从股市下跌中赚更多的钱。这个时候市场看起来是那样脆弱,而坐拥亿万资产的利弗莫尔看起来又是那样强大,但是他最后还是败给了市场,不仅把赚到的钱亏得精光,还欠下了数百万美元的债务。

终于,在1940年11月,他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在一家小旅馆的房间里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留下遗言:“我的人生是一场失败。”

当他的*作顺应市场趋势的时候,市场可以把他从一个穷小子变成亿万富翁。当他违背市场趋势的时候,即使他手里的钱增加了上万倍,市场也可以轻而易举的把他毁灭。

杰西·利弗莫尔的自杀彻底终结了他可以*纵股市的神话。作为股市崩溃的替罪羊利弗莫尔死了,在他死后,人们还会不断的寻找新的替罪羊,作为发泄愤怒的对象。这种做法在感情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无助于我们取得进步。在经历了1929-1933的大崩溃之后,美国人对自己的金融市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不论是金融体制还是金融理论,都因此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他们做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这些反思和改革,使得他们在日后的全球经济竞争中,拥有了一件无坚不摧的武器,并用它不断的攻城拔寨,兵不血刃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书包网txt小说上传分享

“阴谋论”的真相:金融市场的无形之手(1)

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到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利益集团能够强大到可能*纵它的走势。实际上,也从来没有一条真正站得住脚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些阴谋集团的存在。这些阴谋和*纵在很小的范围内确实存在,但只有它们符合市场大势的时候才可能取得成功,否则只能一败涂地。索罗斯曾经被指责为亚洲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他确实从中赚了很多钱,但很快他又在俄罗斯经济崩溃中亏得灰头土脸。原因很简单:他在亚洲的*作符合了当时的经济大势,而在俄罗斯则完全相反。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崩溃中击败新兴的挑战者,洗劫他国人民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拥有高效的金融市场,能够提前察觉到危机的来临,从而最先释放风险,在最高位卖出被高估的资产,也就最先转危为安。然后在趁着其他国家还在经济衰退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去“抄底”买入低价资产,等着下一次经济繁荣的时候卖掉。这样一轮一轮下来,别国的财富也就被他们买得差不多了。

为了加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以巴菲特为例来说明:一个人或者一个集团如果能够高效的利用金融市场来进行运作,将会具有怎样巨大的威力。

沃伦·巴菲特,2007年世界首富,个人财富达到680亿美元。他并没有辛辛苦苦地去兴办实业,去制造什么质优价廉的产品来卖给别人,只是从1956年投入100美元不断的买卖股票,然后就把别人千辛万苦创业起家、又经历数十年竞争而屹立不倒的企业收入囊中――这其中包括可口可乐公司、华盛顿邮报公司、迪斯尼等世界著名的企业。

关于巴菲特传奇的投资生涯,我们可以轻松地从书店或者网络上找到。简单来说,他于1930年生于一个富有的美国家庭,父亲是股票经纪商。受父亲的影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把投资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他从小就是一个聪明而且努力学习的孩子,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沃顿商学院(这也是我国现在著名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毕业的学校),然后到芝加哥大学向“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学习证券投资,并且取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

1956年5月1日,巴菲特从亲戚朋友那里募集了10万美元成立一家投资公司,他自己只投入了100美元,但这家公司的投资决策由他一个人说了算,他从每年的盈利中提成25%。

在他数十年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始终秉承从他的老师格雷厄姆那里学来的价值投资的原则,并且比他的老师做的更加彻底,那就是:大量买入那些具有稳定而长远的发展前景,同时价值又被严重低估的公司股票,然后长期持有,直到支撑这家公司发展的动力已经消失。

巴菲特贯彻其投资原则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投资华盛顿邮报。他在1973年用了1062万美元买入华盛顿邮报公司的部分股票,然后一直持有超过30年!到了2003年,这些股票的市值达到亿美元,盈利美元,盈利率高达12800%。

总之,就是运用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则,巴菲特在其超过50年的投资生涯中,没有一年出现过亏损,平均年收益率达到26%,五十年盈利率超过3000000%。他在90年代初期曾经问鼎过世界首富,不过在1994年被比尔·盖茨超过,但他凭借自己稳定得可怕的年增长率,终于在13年后又重新夺回了头把交椅。

但是,据说,巴菲特的投资原则虽然很好,却不适合中国股市。

这种论调当然有很多理论做支持,主要就是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有很大很大的差别。巴菲特一生都投资于美国股市,极少投资其他国家的股票,所以这样的论调似乎很难驳斥。但偏偏就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在2003年花了5亿美元在香港购买了中国石油的H股股票。他当时的买入价格大约在港元,然后在2007年以12港元左右的价格全部卖出,赚了7倍,约35亿美元,四年盈利率高达700%。

“阴谋论”的真相:金融市场的无形之手(2)

虽然那个时候中国石油的股票只是在香港上市,在内地A股是买不到的。但A股有一支和中国石油非常接近的股票,那就是中国石化。这两家公司无论在所属行业、资本结构、盈利周期、估值水平方面都非常相似,它们的股票波动从长期来看也非常一致。巴菲特以港元的价格买入中国石油的时候,A股的中国石化的价格也在2元左右徘徊了好几个月;当巴菲特2007年以12港元卖出中国石油的时候,中国时候的价格也到达了16元,同样上涨了8倍,后来几个月最高超过了29元。

而且,巴菲特买入和卖出中国石油的时候,都不是趁大家不注意偷偷摸摸地买卖,内地媒体都曾经大张旗鼓地进行过报道。如果一个内地投资者真的相信巴菲特,在看到这样的报道后对中国石化进行同样的*作,他的完全可以在A股市场取得和巴菲特一样的盈利率。而且,就在巴菲特卖出中国石油之后几个月,中国股市就经历了从6000点到2000点的暴跌。学习巴菲特,不仅可以从中国石化上赚到大钱,还可以躲避这场中国股市空前的大跌所造成的损失。

但是,似乎很少有人这么做,至少那些一边声称要进行价值投资,一边又认为中国股市不适合巴菲特的人没有这么做。

理解了巴菲特之后,我们再来理解一个高效金融市场的威力就更加容易了。

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全球最高效的金融市场。它拥有最完善的监管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内幕交易和市场*纵,从而使得各种证券价格能够最好地符合它所代表的资产的真实价值。它拥有最先进的交易平台和各种金融工具,使得各种经济信息能够迅速传导到证券价格上来。

而最重要的是――它拥有最优秀的金融企业,这些企业用全世界最高的平均工资水平,将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才纳入麾下――以至于比尔·盖茨也抱怨说:微软最可怕的竞争对手不是IBM、雅虎、google这些同行业的公司,而是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这样的金融公司,前者只是和微软抢市场,而后者则是在和微软抢人才。

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美国金融系统就成了一个“大号的巴菲特”,在全球市场上买入那些被低估的优秀资产,卖出被高估的资产。巴菲特通过低买高卖在中国石油上把5亿美元变成了40亿美元,资产翻了8倍,这种*作只需要再做两次――如果不考虑政治和法律方面的限制,他就可以成为中国石油的控股股东。如果他又在高位的时候把它们全部卖出去,就可以造成市场的暴跌,毁掉我们辛苦创造的大量财富。实际上,正如我们即将在后面看到的,在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美国金融系统――这个“大号巴菲特”确实就是这么做的。

这一切,和“阴谋论”毫无关系,并没有一个人或者一个阴谋集团在背后*纵,这些金融资本家们并没有什么高尚的爱国情*,以帮助政府击败对手为己任――他们只是在追逐最大的利润。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在北方控制下的华尔街的黄金交易商们发现,如果北方政府战败,那么黄金的价格就会上升――因为政府的失败会让民众不信任政府发行的纸币,抢购黄金。反之民众则会放心的使用纸币而没有必要保存黄金,这样黄金价格就是下跌。于是,这些华尔街巨头们几乎无一例外的把赌注押在北方战败上。这让林肯领导的北方政府极其愤怒,把他们称为“李将军(南方军队统帅)在华尔街的左路军”,最后交易所也不得不关闭了黄金交易所。而亚洲金融风暴的导演美国人索罗斯在1992年攻击美国最忠实的盟友――英国的时候显得是那样冷酷无情。但在1997年美国最大战略对手――俄罗斯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索罗斯却一再伸出援手,最后把自己也套了进去。

金融战争本身是没有国界的,金融资本只是在追逐利润。至于国家的兴衰,不过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副产品。但是金融战争的结果是有国界的,因为,最后获胜的那些金融资本,都必然属于那些拥有高效金融市场的国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避免一时的股市崩盘和经济崩溃。如果要论股市崩盘和经济崩溃的次数,美国可能要算全球第一。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繁荣的时候,强者和弱者可以分享收益,和平共处。只有在崩溃的时候,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才会真正发挥作用,弱者将会被淘汰,而强者将会生存下来,并变得比以前更加强大――这,才是大崩溃的真实含义。

书包网txt小说上传分享

都是美丽惹的祸?(1)

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是有据可查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泡沫经济案例。现在,任何人想要讲述投机泡沫带来经济崩溃的历史,都不能不提到郁金香泡沫。

每年春季,人们都可以在花园中见到美丽娇艳的郁金香。可是却很少有人想到在三百多年前,郁金香花居然给欧洲经济带来一场轩然大波。郁金香是一种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郁金香原产于土耳其,一般仅长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广披针形叶子,根部长有鳞状球茎。每逢初春乍暧还寒时,郁金香就含苞待放,花开呈杯状,非常漂亮。虽然当地人也很喜欢郁金香,但由于它在当地过于普遍,也就并未把它当成什么珍奇的品种。

郁金香在16世纪传到荷兰的。1554年,奥地利驻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在奥斯曼帝国的宫廷花园里第一次看到郁金香,觉得惊艳无比,他把一些郁金香的种子带回维也纳,送给他的好友、著名的植物学家克卢修斯。经过他的悉心栽培,登陆欧洲的郁金香种子终于发芽、生长、开花了。1593年,克卢修斯受聘担任荷兰莱顿大学植物园的主管,就随身携带了一些郁金香鳞茎来到荷兰。第二年春天,荷兰的第一朵郁金香已经含苞待放了。当时,荷兰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郁金香生长,很快就成了郁金香的主要栽培国之一。

由于郁金香被引种到欧洲的时间很短,数量非常有限,加上它的形象十分符合欧洲人的审美品位,价格自然极其昂贵。只有少数富有的达官显贵家里才能买得起,摆在家里作为观赏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一块豪华的郁金香贴片、一次用郁金香加以装点的聚会、甚至奢侈地装饰着郁金香的窗框,都成为了一种昭示社会地位的手段。在当时,巴黎的时尚女子上街,如果能戴上一朵郁金香作为装饰,便会觉得身价倍增。

这个时候,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开始发挥它的力量。由于供给稀少和需求巨大带来的价格高涨,买卖和生产郁金香变成一件很赚钱的生意,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郁金香交易,更多农民开始种植郁金香。这种情况原本应该使郁金香的产量增加,供求趋于均衡,从而使郁金香价格逐步下降,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许多商品在一段时间内都出现过供不应求的现象,但大多数都没有因此而出现经济泡沫。郁金香泡沫的形成,跟郁金香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和荷兰当时的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郁金香有两种繁殖方法。一种是通过种子繁殖,另一种是通过郁金香的根茎繁殖。郁金香的根茎就像大蒜一样,栽到地里,每年四五月间就会开花,花期不过十天左右,到了9月,根部又会长出新的球茎。新的球茎的重量比原来种下去的球茎只能增加一倍左右。如果通过种子繁殖,要经过7~12年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球茎。郁金香市场上交易的不是花,而是球茎。园艺家们在郁金香的栽培过程中发现,利用一些自然开裂的球茎往往可以培育出特殊的新品种,开出非常鲜艳的花朵。这实际上是那些开裂的球茎受到某种花叶病毒的感染之后产生的异变。这种异变只能通过球茎繁殖来传承,而不能通过种子来传承。如果郁金香的球茎不能自然开裂,也就不一定能够保证受到这种病毒的感染。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很难控制球茎开裂的概率,再加上这种花叶病毒会把球茎的产量降低10%~15%,使得郁金香球茎难以在短期内增加供给,名贵品种的郁金香球茎更是十分难得。“物以稀为贵”,郁金香的稀缺使之身价百倍。出现郁金香泡沫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短时期内,即使郁金香的价格上升,生产者也没有办法迅速增加供给。

都是美丽惹的祸?(2)

供应数量不能及时增加来满足需求,这就为投机活动提供了空间――有实力的投机者可以通过大量囤积商品或者垄断供应渠道的方式来减少供应,哄抬价格,赚取暴利。这是投机泡沫形成的第一个条件。

17世纪的荷兰堪称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着世界海上霸权,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荷兰人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商船数量多达万艘,海外冒险使得荷兰以及整个欧洲都聚集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有的是通过工业生产和贸易得来的,但更多的是通过海外殖民掠夺得来。通过掠夺得来的金银数量,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的商品总量,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金本位的时代,通货膨胀就是指金银数量增加带来的金银贬值,同等数量的金银只能购买到比以前更少的商品。

货币的增加速度大大快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人们除了进行消费和投资实业之外,还有大量的“闲钱”来从事投机活动――用现在流行的词来说就是“流动性过剩”。这是投机泡沫形成的第二个条件。

同时,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还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发源地和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商业银行、股份制公司、信托投资、商业保险等新鲜事物开始出现,并且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相互贯通的商业和金融系统。1608年,阿姆斯特丹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证券交易所。在传统的农业、工业和商业之外,一个纯粹进行货币与资产交易的产业发展起来,这就是现代金融业。

金融市场的形成,为投机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和低成本的交易平台。这是投机泡沫形成的第三个原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美丽迷人而又稀有的郁金香了。

疯狂三部曲:从消费热到投机狂潮在1634年以前,郁金香和其他花卉一样是由花农种植并直接经销的,价格波动的幅度并不大。

花卉的保存时间不长,难以进行投机。于是,那些聪明的投机商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在舆论鼓吹之下,人们对郁金香的倾慕之情愈来愈浓,最后对其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以致拥有和种植这种花卉逐渐成为享有极高声誉的象征。人们开始竞相效仿疯狂地抢购郁金香球茎。

看好郁金香市场的人越来越多,这个时候,连球茎都无法满足需要了。

于是,人们不再直接买卖球茎,而是买卖购买郁金香球茎的合同!

郁金香球茎的收获期是每年的9月。在1636年底,荷兰郁金香市场上不仅买卖已经收获的郁金香球茎,而且还提前买卖在1637年将要收获的球茎――期货市场形成了。

所谓期货,是与现货相对应的概念。买卖的双方,并不在达成交易的时候交割货物,而是约定在未来一个时期,按照约定好的价格交割。比如我们第一章举的订购汽车三个月以后交货的例子,就是一种典型的期货交易。但真正的期货市场比这个要稍微复杂一点,这个市场上主要交易的是期货合同。比如你交了买汽车的钱,假设这辆汽车的价格是10万元。汽车经销商给了你收据,收据上面写着“三个月后凭此收据提车”。这张收据,就是一份期货合同。如果三个月内你决定不要这辆汽车了,你可以把这张收据卖给别人。假设这个时候这辆汽车的市场价格涨到了15万元,那么这张收据的价格就不再是10万元,而是15万!通过卖

出这张收据,你可以赚到5万元。卖出这张收据以后,这辆汽车就与你无关了。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你是在买卖汽车,但实际上你从来没有见到过这辆车,也不会真的把这辆车开回家,只是通过买卖收据就可以赚到5万元。书包网bookbao.com想看书来书包网

都是美丽惹的祸?(3)

因此,在1636年买卖1637年的郁金香球茎,实际上不是买卖球茎,而是买卖球茎期货合同。谁到了1637年球茎收获的时候持有这张合同,谁就可以从合同上的最初卖方手里拿到球茎。这个合同可以经过无数次倒卖。倒卖合同的交易成本,显然比直接交易球茎要低很多,既方便携带也方便保存。这就让大量对郁金香本身毫无兴趣的投机者参与进来。他根本不需要了解培育郁金香的任何知识,只要知道这个品种的郁金香很值钱,过一段时间还会上涨就可以。然后买入这个品种球茎1637年交货的合同,放上一段时间,等着价格上涨,再把这个合同卖给别人。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根本没有见过郁金香球茎长什么样,也根本不想拥有郁金香或者郁金香球茎,他参与其中的惟一目的就是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一份合同来赚钱。

所以,所谓的“郁金香泡沫”,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不是那么准确,很多时候是混杂到一块的,但至少有助于我们了解泡沫逐步形成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是消费阶段,就是直接买卖郁金香花。

大部分人购买花朵只是为了自己使用――观赏或者佩戴。虽然价格不菲,但购买它的人觉得这个钱花得值,实实在在地给他带来了享受――让自己显得尊贵、高雅、美丽的精神福利。换句话说,这个时候的郁金香价格体现了它的实际价值,基本没有什么泡沫。

第二个阶段是投资阶段,就是人们开始买卖郁金香球茎。

如果说郁金香花朵是一种消费品的话,那么郁金香球茎则可以说是一种投资品,或者叫资产,因为它可以生产出消费品。有的人买球茎是为了培植花朵,然后出售,这是纯粹的投资。有的人买来是为了把球茎高价卖出去,这就带有投机的成分。投机行为推动了价格上涨,泡沫开始出现。

第三个阶段是投机阶段,就是人们开始大量买卖郁金香球茎合同。

这种合同的买卖就既不是买卖消费品,也不是买卖资产,而是买卖一种“在未来某个时期获得球茎的权利”。这个引号里边的词语有点绕口,直观来说,它就是在买卖一张收据。这就大大方便了投机,不管你是工人、农民、教师、公务员、贵族还是乞丐,不管你是远在异国他乡还是身处穷乡僻壤,都可以随时随地拿出自己的钱来进行郁金香投机。特别是在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已经明显高得离谱的时候,所有的买卖行为就全都变成了投机。这个时候的买卖成了一种完全的“搏傻”行为:也就是买入者自己也知道以这个价钱买进郁金香纯粹是傻瓜,但还是要买,因为他们在心里打赌还会有比自己更傻的人,愿意以更高的价格从自己手里买过去。这个时候没有人多少人再关心郁金香有什么用,人们只关心赚钱、赚钱、赚钱!

在这个新生的期货市场上,没有很明确的规则,对买卖双方都没有什么具体约束。郁金香合同很容易被买进再卖出,在很短的时间内几经易手。这就使得商人们有可能在期货市场上翻云覆雨,倒买倒卖。在多次转手过程中,郁金香价格也被节节拔高。

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开始猛涨,价格越高,购买者越多――也就是傻瓜越多。一些本来不傻的人,因为看见别的傻瓜赚了钱,就决定把自己也变成傻瓜――只要能找到下一个傻瓜就行,自己的智商水平也就懒得去管了。欧洲各国的投机商纷纷拥集荷兰,加入了这一投机狂潮。

到1636年,郁金香的价格已经涨到了骇人听闻的水平。以一种稀有品种“永远的奥古斯都”为例,这种郁金香在1623年时的价格为1000荷兰盾,到1636年便已涨到5500荷兰盾。1637年2月,一枚“永远的奥古斯都”的售价曾高达6700荷兰盾。这一价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或者购买27吨奶酪!相对于这种顶级郁金香来说,普通郁金香的涨幅更是“疯狂”。1637年1月,磅重的普普通通的“维特克鲁嫩”球茎,市价还仅为64荷兰盾,但到2月5日就达了1668荷兰盾。而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兰盾。

在1841年出版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一书中,苏格兰历史学家查尔斯·麦凯对这次郁金香狂热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谁都相信,郁金香热将永远持续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钱人都会向荷兰购买郁金香,即使再高的价格他们也会愿意买。欧洲的财富正在向须得海岸集中,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兰,贫困将会一去不复返。无论是贵族、市民、农民,还是工匠、船夫、随从、伙计,甚至是扫烟囱的工人和旧衣服店里的老妇,都加入了郁金香的投机。无论处在哪个阶层,人们都将财产变换成现金,投资于这种花卉。”

在这股狂热中还发生的两个真实的故事,可以看出人们对郁金香疯狂到什么程度:第一个故事是说一位英国水手第一次来到荷兰,他不知道荷兰国内正在掀起起郁金香投机潮。水手因卖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奖赏,离船时他顺手拿了一朵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球茎。那朵球茎是船主花了3000金币,(约合现在3到5万美元)从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买来的。当船主发现郁金香丢失时,便去找那位水手,并在一家餐厅里找到了他,却发现水手正在颇为享受的就着熏腓鱼和球茎一起嚼着吃。

原来,这个水手根本不知道什么郁金香球茎,他以为这是洋葱,应该作为鲱鱼的佐料一块儿吃。这个球茎的主人将水手告上法院,法院的法官还算比较清醒,判水手无罪。但在那个法制观念并不那么强的时代,这个球茎的主人一怒之下竟然将这个水手私自囚禁了十年!

第二个故事是说海牙有一个鞋匠,在一小块种植园上培育出了一株罕见的“黑色”郁金香。消息传开后,一伙来自哈勒姆的种植者拜访了他,说服他把花卖给他们。最后,鞋匠以1500荷兰盾的高价把自己的宝贝卖给了他们,没想到,买家中有一个人立即把黑色郁金香摔到地上,用脚将其踩成一滩烂泥。鞋匠惊呆了。买家们却轻松地解释说,他们也培育出了一只黑色郁金香,为了确保自己的花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情愿付出一切代价,若有必要,上万荷兰盾也在所不惜。

郁金香泡沫的崩溃(1)

任何东西的价格都会向它的实际价值回归,任何泡沫都会最终破灭。郁金香泡沫也毫不例外。具体是什么事件成为它破灭的导火索,历史上缺乏明确的记载。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它的灾难性后果在郁金香价格疯狂上涨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总之,就是有那么一天,这个市场上的“傻瓜”名额终于用完,手上持有合同的人发现自己光荣的成为最后一批傻瓜。于是,“寻找傻瓜”的游戏宣布结束,泡沫破灭,经济崩溃。

一种合理的推论是:到了1637年2月,倒买倒卖的人逐渐意识到郁金香交货的时间就快要到了。一旦把郁金香的球茎种到地里,也就很难再转手买卖了。但这些人对持有球茎本身毫无兴趣,对于用球茎培养郁金香更是一无所知,于是开始大量抛售手里的合同。

在巨大的抛售压力下,价格开始下降。这导致人们进一步丧失对郁金香市场的信心,更多的人开始清醒过来,跟风抛售。持有郁金香合同的人迫不及待地要脱手。价格越是下跌,大家越是害怕。越涨越买变成了越跌越卖。贪婪的的心理发生逆转,变成了对失去财富的恐慌。而历史也一再证明:人类在恐慌的时候,会比贪婪的时候更加缺乏理智――这也是为什么泡沫破灭的速度总是会比泡沫形成的速度更快的重要原因。

这时的郁金香简直成了烫手的山芋,无人再敢接手。球茎的价格也犹如断崖上滚落的巨石,**,暴跌不止。荷兰政府发出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劝告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星期后,郁金香的价格平均已经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种的郁金香更是几乎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只洋葱的售价。

泡沫面前,人人平等。富人和穷人都可以利用它赚钱,它在崩溃的时候也同时洗劫富人和穷人。一夜之间,不知多少人成为不名分文的穷光蛋。富有的商人变成了乞丐,一些大贵族也陷入无法挽救的破产境地。当然,最后的痛苦,绝大部分还是要由穷人来承担。因为富人损失90%,剩下的10%仍然可以维持生活。即使彻底破产,他也有希望利用原来的生意和人际关系重新振作。而底层人民损失90%的财富,则将丧失对生活的希望。

郁金香泡沫的高峰期仅仅持续了一个多月。由于当时的交易非常混乱,许多郁金香合同在短时间内已经多次转手买卖,尚未交割完毕,最后一个持有郁金香合同的人开始向前面一个卖主追讨货款,这个人又向前面的人索债。荷兰的郁金香市场从昔日的景气场面顿时间变成了凄风苦雨和*债逃债的地狱。

1637年2月24日,主要的花商们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开会决定,在1636年12月以前签订的郁金香合同必须交货,而在此之后签订的合同,买主有权少付10%的货款。这个决定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郁金香市场的混乱。买主和卖主的关系纠缠不清。荷兰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拒绝批准这个提议。

1637年4月27日,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的合同。

一年之后,荷兰政府通过一项规定,允许郁金香的最终买主在支付合同价格的之后中止合同。按照这一规定,如果郁金香的最终持有者已经付清了货款,那么他的损失可能要超过当初投资数量的。如果还没有支付货款的话,他很侥幸,只需支付合同货款的,那么卖给他这个合同的人就要遭受非常严重的损失了。

在这个打击之下,荷兰的郁金香投机市场一蹶不振,更重要的是,它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郁金香泡沫的崩溃(2)

一个正常的国家经济,应该是经济资源在各个行业合理分配,工业、农业、商业、金融、教育、医疗等等协调发展。但郁金香泡沫将整个社会的资金都吸引到投机上来,没有人还会去投资其它行业,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陷于停滞。

在泡沫破灭以前,这些问题都被掩盖了,商人不关心利润的减少,公司员工不关心自己的工作,没有工作的人也觉得没有必要找工作――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赚了很多钱。

直到泡沫破灭,纸上富贵变为虚有,很多人破产,很多大量投资于郁金香的企业也破产了。失业人数因此上升,那些失业的人们再也无法从投机中赚钱。这样,人们的收入大大下降,不得不压缩生活开支,企业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了,于是更多的企业倒闭,更多的人失业。人们收入进一步下降,只能进一步压缩开支――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将荷兰经济推入萧条,很长时间才得以恢复。

投机泡沫的破灭对荷兰经济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但这种冲击不应该被无限制地夸大。有人认为17世纪末荷兰国际地位的被英国取代,就是由于郁金香泡沫破灭带来的经济衰退,这就明显夸大其词了,因为郁金香泡沫破灭带来的经济衰退只持续了几年的时间。这个时候离英国与荷兰的较量还差得很远。

而且,在荷兰郁金香泡沫之后,法国和英国又相继发生了著名的密西西比泡沫和南海泡沫,这两次投机泡沫的名气在历史上比郁金香泡沫更大,它们崩溃带来的损失和郁金香泡沫破灭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也给两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萧条。但法国没有因此丧失它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英国也没有因此丧失其海上霸权。至于后来更加著名、破坏程度更大的美国1929-1932年大崩溃,也丝毫没能阻挡美国成为全球头号强国。

荷兰在17世纪末的海上争霸中输给英国的根本原因是它的经济结构。荷兰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人口数量不多,无法大规模的发展大机器制造业――这在工业革命的时代是致命的弱点。荷兰拥有最发达的商业和金融体系,这让它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但商业和金融缺乏本国工业的支撑,而几乎完全依赖海外贸易。当英国强大起来以后,通过受到官方支持的海盗、在世界各地发动的战争,以及限制其殖民地使用荷兰商船的《航海条例》,切断了荷兰的海上贸易路线,这才是对荷兰的致命打击。当一个即拥有高效金融系统,又拥有广大国土资源和人口的国家――美国兴起以后,英国的霸权就被终结了。

此外,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些,郁金香泡沫实际上给荷兰带来了很大的好处:郁金香投机带来的价格暴涨,极大地激发了花农们的积极性,他们不断改进郁金香的种植技术、增加产量、开发新品种。郁金香的栽培技术逐渐被广大民众所掌握,产量大幅度增加,价格也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荷兰终于彻底奠定了其在郁金香种植上的优势地位,后来郁金香还成为了荷兰的国花。直到300多年后的21世纪,人们提起郁金香,仍然会首先想到荷兰,而荷兰出产的郁金香,依然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花卉品种。所以说,泡沫破灭和经济崩溃,有的时候也不见得就一定是什么坏事。

书包网txt小说上传分享

预演:1926年佛罗里达土地投机潮(1)

郁金香投机风潮打开了投机泡沫破灭的潘多拉魔盒。从此以后,周期性的经济崩溃就成了人类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它总是在突然之间来到,毁灭人类社会创造的大量财富,在一夜之间把无数人变成赤贫。直到今天,人类也没有找到什么好办法来避免这种周期性的灾难。而在所有的这些大崩溃中,则以1929年的美国股市崩盘最为著名,随之而来的经济崩溃所造成的损失也最为惨重。

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在古老的欧洲大陆上,战争正在吞噬一切,炮火连天,尸横遍野――欧洲文明的火光正在熄灭。而隔岸观火的美国人却在享受着“战争新娘”带来的种种好处,所有的工厂都在日夜不停的运转,为欧洲提供能源、钢铁、武器、轮船、通讯设施等各种战争物资,利润滚滚而来。伯利恒钢铁在战前接的最大订单是1000万美元,但战争开始后的第一笔英国订单就是15亿美元。美国股市也经历了其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繁荣。当1918年战争结束的时候,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纽约也超越伦敦成为了世界金融中心。

当战争即将结束的噩耗传来――对当时的华尔街来说,和平就是噩耗,战争才是喜讯――股市应声下跌。由于战争订单的消失和欧洲农业和制造业的复苏,美国经济在1920-1921年间发生了一次猛烈的衰退。

但这次衰退很快就结束了,因为美国工业和农业生产能力在战争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美国人在战争中也确实赚了很多钱。当出口的需求减少以后,国内的消费需求很快就发展起来,填补了出口下降带来的需求缺口。美国工业也很快就把战争物资的生产能力变成了民用消费品的生产能力。石油、钢铁、橡胶和运输设备的生产能力,被民用汽车工业联合在一起。战争通讯设备的生产能力,则转化为收音机、电话的制造。

还有一个因素至关重要,就是信贷消费的兴起。“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句直到现在还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在购买汽车、住房等商品的时候,消费者只需要支付一部分现金,比如商品价格的三分之一,剩下的部分可以从银行贷款。这就成倍的提高了人们的购买力,大大促进了经济繁荣。但贷款总是要归还的,一旦经济衰退,人们的收入水平下降甚至失业,就会无法归还银行贷款,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不过在20世纪20年代,经济增长的前景如此美好,很少有人觉得应该为此担忧。整个社会的消费热情日渐高涨。

一战刚刚结束的时候,美国家庭还很少拥有收音机。到了1929年,已经有1000多万个家庭拥有了至少一台收音机。消费者开始越来越多的购买汽车,并空前地使用电话,遍布全国的电话网络被建立了起来。到1922年,福特公司的汽车产量从1909年的1万辆提高到了年产150万辆,而且价格只有1909年的三分之一。汽车的普遍使用又带动了国家公路网的建设,同时各种新兴服务业比如加油站、修车厂、公路餐厅和汽车旅馆等也得到了发展。

福特在其自传中自豪地说道:“美国大众应该惊讶不已,我让花较少的钱制造和分配较多的商品成为了可能。”

不久以后,生产领域和消费者的乐观情绪就扩张到了其它领域。有钱人开始互相攀比购置豪宅,而大企业和大企业主则喜欢争着建造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著名的帝国大厦就是在这个时间建成的,它有102层、380米高,直到今天仍是纽约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同时,由于企业利润增加,持有它们股份的人都获得了丰厚的分红,“赚钱效应”让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股市,美国股市也就从战后短暂的熊市中走了出来,开始稳步上扬。书包网txt小说上传分享

预演:1926年佛罗里达土地投机潮(2)

这跟郁金香泡沫的形成过程是一样的,从消费热潮发展到了投资热潮:既然生产消费品可以赚到钱,就会不断的有人投资开办更多的企业,购买更多的土地和生产设备,这必然会带来资产价格的上涨。

普通的消费品是很难炒作的,因为它们一经使用就会贬值――一瓶喝到肚子里去的可乐是无法“保值增值”的,一辆使用过的汽车也只能以比新车更低的价格出售。而且价格上涨会迅速导致很多人跟进生产这种消费品,增加供给,从而抑制价格上涨。一些损耗较快和可以大规模生产的资产,比如机器设备,也是如此。

但土地和股票是两种十分特殊的资产。土地的供给,尤其是城市土地的供给在短期内很难快速增加,而且土地的使用寿命几乎是无限的,不会因为不断的使用而贬值。即使是土地上面的建筑物,在正常情况下,其使用年限也会超过一个人的生命周期。

股票代表着一个企业的资产,从理论上讲,它的供给应该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因为经济繁荣的时候,会有无数新企业诞生。但能够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企业,在一个国家全部企业中永远只是极少数。为了降低股票投资者的风险,证券交易所在审查企业上市的资格方面都有严格的标准和一套复杂的程序,只有那些规模较大而且连续多年实现盈利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得上市交易的资格。符合这样标准的企业数量,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增加,加上证券监管部门烦琐的审核程序,决定了股票的供应量在短期内是有限的。而且,达到上市标准的企业,绝大部分都会有比较长的生命周期,不会突然倒闭。因此,股票的有效年限,也是一个足够长的时间。

总之,一种能够带来财富增值的商品,如果它的使用周期足够长,而且在短期内,其价格的上涨又无法带来供给的增加,那么,它就是最好的投机对象。只要购买者的钱足够多,就可以推动其价格无限上涨。价格的上涨和这个商品不断增值的预期,就可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跟风买进,最终使得其价格完全脱离价值,这个时候泡沫就形成了。

除了土地和股票以外,还有一些商品满足以上条件,比如古董、金银珠宝以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