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目标山海关

1863年的冬天似乎格外的冷,刚刚入冬的第一场大雪下过,天地就彷佛被冻住了一样,一连十几天都不见太阳,不时飘舞的雪‘花’也不知道是大风从地上卷起的还是天空中飘落的,不过赏雪需要一种好心境

而林海疆似乎恰恰就缺乏这种好心境,定远号战列舰配合十一艘光荣级重型巡洋舰,直接北上至鄂霍次克海对俄罗斯做出了战略威胁,但是这个威胁似乎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俄国人也在调集他们崭新的装甲防护巡洋舰,似乎大有与中华帝国海军舰队一决雌雄的架势?而在陆地上俄军驻扎在黑龙江由契科夫元帅指挥的三十万俄军中的二十五万余人迅速向山海关进发,一同进发的还有俄军最新组建的第二、第三、第六近卫炮兵师。

俄军的新东西与其新增援而来的炮兵部队让林海疆已经有所警觉,并且从印度洋方面‘抽’调了五艘战舰赶往鄂霍次克海加入贾悟忌指挥的第一战队,以增强第一战队的实力,并且林海疆给贾悟忌的命令是自行决定开战时机,对俄军不用采取先警告的方式,可以主动寻找创造机会给予俄军新编远东舰队以重创或全歼。

林海疆知道俄国人虽然造出了二十余艘重型巡洋舰,但是俄国人的海军乃是新建之师,在作战经验上与战舰的质量新技术的应用上都无法与中华帝国的战舰相比,尤其俄国人建造的仿镇远级的四艘战列舰还在鄂霍次克造船厂的船坞里,所以定远舰如果不遇到水雷的前提下,其在鄂霍次克海可以说是罕逢对手的存在。

鄂霍次克是由俄国人移民在1647年‘春’天建城,是俄罗斯人在远东太平洋沿岸的第一个建立的永久‘性’定居点,是俄罗斯渔业、‘毛’皮贸易的中心,西伯利亚小舰队一直将鄂霍次克港作为泊锚基地,而且鄂霍次克一直是俄罗斯在远东最大的造船厂所在,由于丰厚的贸易回报,鄂霍次克造船厂拥有除圣彼得堡之外俄罗斯最大最多的大型陆地船坞,在这里建造的战舰虽然最终要回到圣彼得堡进行总装配,但是却丝毫不会影响到鄂霍次克造船厂的利润。

可以说俄国人的这个软肋一开始就被林海疆发现了,而且林海疆也准备在俄国人的这个软肋上狠狠的捅上一刀,让俄国人好好的从狂热中清醒过来,或者说是要给予俄国人一个深刻到了刻骨铭心的教训。

鄂霍次克之所以能够成为俄国人软肋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的航程之内没有适当的补给点,中华帝国的舰队如果贸然出击鄂霍次克的话,很容易陷入补给危机,届时俄罗斯帝国海军只要掌握住战机,就能够轻而易举的击败海上强国的中华帝国,起码这个问题俄罗斯人是这么看的。

但是俄罗斯人不知道的是中华帝国已经秘密的协助幕府占领清洗了整个的北海道,并在北海道建立起了三个补给点,并且开始着手选址建设军港,补给对中华帝国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俄罗斯人的情报依然停留在五年前的‘摸’样,而且它们总习惯用大俄罗斯帝国的眼光去看待一些国际事务,缺乏变通适应的能力,所以在总体战略布局之上俄国人就已经大大的落后了中华帝国。

由于俄罗斯人的军队开赴了山海关,所以预计中的总攻击被推迟了二十天,林海疆要等待帝国重型炮兵第一师与第二师的到来,林海疆综合俄国人在远东的整体实力之后,他断定俄军增援的那三个所谓的炮兵师一定装配得都是七十五毫米的轻型火炮,因为俄国人在远东铁路尚未贯通之前,俄国人是没有如此大的运力来完成如此数量的部队的战略机动的。

所以冬天对于俄国人的影响远远要大于对林海疆的影响,而且以林海疆的计算,此次俄军入境屯兵黑龙江的所谓三十万大军已经是俄罗斯帝国最后孤注一掷的血本了,真正的‘精’锐是被歼灭在江浙的二十万俄军,而这东拼西凑起来的三十万俄军中到底有多少是‘精’锐之师?到底有多少是能战之辈,这就很难说了,对于俄国人的孤注一掷林海疆感觉到非常可笑。

因为俄国人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在远东这五十万大军的前后动员与集结应该是将俄罗斯人在远东的青壮年一扫而光了俄国人在这其中危吓恐吓的意味远远要大于他们意图决战的可能‘性’,而且在历史上看,俄军的统帅契科夫元帅本身就是一个让尼古拉一世感到很不放心的人,尼古拉一世派他前往远东组织这场所谓辉煌的战役,恐怕更希望是借中华帝国的手收拾掉他这个心腹大患。

可以说俄国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安排,从战略上他们是希望以武力威慑从而赢得这场战争,而实际上俄国人却还要在其中寻找一个借口收拾掉自己一方的统帅面对一场已经绝对无希望避免,已经深深的牵扯入内的战争,俄国人似乎还没做好准备,而契科夫元帅在历史上也并无太大的作为,他一直被尼古拉一世沙皇留在莫斯科,多半处于一个高级战略分析参谋的角‘色’。

由于历史的变动,契科夫元帅也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兵权,虽然他也十分清楚这是尼古拉一世给他的一个圈套,但是面对这个圈套已经遥远的远东,契科夫最终还是动了心

1864年1月10日,林海疆视察了位于抚宁地区的前敌总指挥部,可以说随着中华帝国的不断胜利,前敌指挥部也一次次的前移,林海疆这个总指挥也开始退居二线,张正作为此次战役的前敌总指挥,自然十分上心尽力,张正非常清楚,楚了高奇在四川可谓是施政军政大权在握之外,就属自己这个灭清前敌总指挥最为风光了,下属的六个军团以及海军陆战队五个旅的兵力让张正此刻信心十足。

虽然得知俄国人已经抵达了山海关一线,并且开始构筑工事,但是张正有绝对的信心一战而下,此刻张正手中握有除了二个最新抵达的重炮师之外的七个炮兵旅,共计八百余‘门’火炮,在强大的饱和轰击炮火面前,一切的敌人最终的下场就只有灰飞烟灭。

林海疆在张正的陪同下视察了参战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统帅部直属军团,可以说此番视察是林海疆突击‘性’的一次大‘抽’查,因为此次参战的都是帝国的老牌军团,可谓是‘精’兵强将,林海疆拿出了帝国的最佳阵容,在他看来也算对得起满清和俄国人了,如果满清能够提早自动退位不用自己发动此次关东战役的话,林海疆还真的考虑给予满清皇室一定程度条件下的优抚,非常可惜的是满清的余孽根本没有退位的打算,所以无奈之下,林海疆只好将准备用于优抚的费用充当军费,反正都是给满清用了,只不过是用的方法不同而已。

林海疆详细的视察了前沿部队的供给情况,部队的物资、弹‘药’储备,以及部队对东北严寒气候的适应能力,这些都是关系到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点,在历史上对俄国的作战中拿破仑、以及后世的希特勒都惨败于了俄国的严寒之下,而且林海疆的部队中北方士兵极少,对于冬季作战本来就有一种抵触和恐慌,林海疆利用完善的后勤保障和几个月的训练,让部队逐渐的适应了东北寒区条件下的作战。

为了此次进攻,帝国后勤部‘门’将全部库存的五型棉皮防水帐篷全部下发到了班排一级,在实际应用中虽然这种帐篷的效果并没有后期部‘门’所说的那么理想,但是相对各种‘蒙’古包、满清皮帐篷等来说还是相当的不错,外部零下二十度,内部在不升火的情况下温度依然能够保持零上三、五度的温度。

为了配合部队的适应能力,林海疆给各个部队制订了一个攻击的尺度,那就是每天前进十公里大兵团缓缓推进,虽然样极大的‘浪’费了物资和补给,但是同样可以给进攻的部队一直身处大后方的感觉,毕竟这是帝国军队第一次面临严寒条件下作战,不由林海疆不谨慎起来。

部队高昂的士气让林海疆感到非常的满意,而且帝国后勤部军事物资供给中心配给的各种食品也非常受到基层官兵的欢迎,由于之前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战役中帝国军队并未遭遇清军的顽强抵抗,大量的炮弹被运抵了北京、唐山等地的供给中心和物资转运站,作为总指挥的张正计划着将这些炮弹全部砸在山海关一线的俄军阵地上,张正相信如果给予俄国人狠狠的打击,那么清军也许就不战自溃了,清军敢于坚守应战的勇气大部分来源于俄国人,所以第三阶段战役一开始,张正就准备将前二阶段没用上的炮弹都留给了俄国人,给俄国人一个盛大的焰火欢迎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