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际形势与国际安全

秦治来:国际安全形势回顾与展望

【编者按】2016年1月18日《学习时报》刊登了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秦治来撰写的《国际安全形势回顾与展望》一文。文章对2015年的国际安全形势进行了回顾,归纳了值得关注的五个方面的变化,并对2016年的国际安全形势进行了展望,认为其仍将呈现“大和平、小战争”的总体特点。

2015年国际安全形势回顾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这就使得当年的国际安全形势回顾具有不同以往的意义。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的变化值得关注。

核不扩散与核安全问题的解决取得明显进展。5月22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九次审议大会闭幕,与会各方再次确认支持“核裁军、核不扩散与和平利用核能”三大目标。7月14日,伊朗核问题六国、欧盟和伊朗达成历史性解决协议。10月18日,欧盟、美国开始采取措施解除对伊朗的制裁。12月15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特别理事会会议决定,结束对伊核计划未决问题的调查。

主要国家和地区组织调整安全战略。2月6日,美国公布《2015年国家安全战略》,指出恐怖主义、网络攻击、气候变化和流行病等安全挑战日益升级,将通过加强与盟友的合作、维护二战后国际秩序等方式维护美国核心利益。《2015年美国国家军事战略》公开宣布,俄罗斯、伊朗和朝鲜对美国以及全球安全构成巨大威胁。10月至11月,北约在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举办“三叉戟接点2015”联合军演,这是北约10年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旨在表明其捍卫所有盟国的决心(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的表态)。最令人关注的是,日本对二战结束以来的安全体制做出较大突破。2月10日,内阁调整政府开发援助大纲(ODA),通过新的“开发合作大纲”,首次允许对其他国家军队提供“非军事目的”援助。7月、9月,众议院、参议院通过新安保法案,其中包括一个新立法和10个修正法。有舆论认为,《国际和平支援法案》这一新立法的实质就是,寻求实现海外派兵永久化。日本国会表决通过新安保法案,是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在军事安全领域采取的前所未有的举动。

中东陷入乱象纷呈的安全漩涡。与拉美“风平浪静”(如7月美古建交)相比,中东乱局更加令人揪心,这仅从也门内战的“不期而遇”就能窥见一斑。3月26日,沙特“如期”发动代号为“决战风暴”的军事行动,空袭什叶派胡塞武装。更不用说,叙利亚危机正在朝着引发地区性危机的方向发展。根据“叙利亚人权观察”组织6月1日的消息,5月是叙利亚危机“最血腥”的一个月,至少6657人在战争中丧生。8月3日,美国国防部宣布,美军战机将向叙“温和反对派”提供“火力掩护”。这是美国首度向叙反对派直接提供军事支援,标志着其借助“代理人”干预叙利亚问题的计划进入新的阶段。9月,法国、俄罗斯对叙境内“伊斯兰国”武装目标展开空袭。种种迹象表明,叙利亚已经陷入武装割据的混乱局面,即使泛极端化组织也不甘落后。10月30日、11月14日举行的两次叙利亚问题外长扩大会议,为在联合国主导下重启政治进程带来一丝曙光。此外,俄土关系因军机事件骤然紧张,也反映了中东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性。

人的生命安全威胁备受关注。从微观层次看,国际安全领域既有“不测”天灾,更有人为之祸。继马航MH370“失联”之后,空难犹如潘多拉魔盒,三次重大空难夺去613名无辜生命;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1100多人遇难;9月11日,麦加大清真寺发生塔吊倒塌事故,导致110多人死亡。各种“不可抗力”之安全威胁,牵动着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安全的敏感神经。联合国难民署6月1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难民总数已接近6000万,创二战以来新高。对欧盟而言,其难民问题也是异常严峻。1至8月,已有30多万难民和非法移民横渡地中海进入欧洲,人数总和远超此前。雪上加霜的是,11月13日,巴黎突遭“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法国倡导建立包括美、俄、欧盟等在内的“全球反恐联盟”,德、英国也加入打击“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

南海局势的内外联动效应愈发明显。个别海上邻国、域外国家对我国在南海海域合理、合法的吹填工程横加指责。7月,海牙仲裁法庭举行南海仲裁案听证会,其所谓“裁决”后被我国外交部驳回;10月底,美军“拉森”号宙斯盾舰进入渚碧礁和美济礁周边12海里水域巡逻。11月初,国防部长卡特登上正在南海附近航行的“西奥多·罗斯福”号航空母舰。12月,美军B-52轰炸机“误入”华阳礁上空2海里范围。美国表示,将继续在南海巡视,最终实现在南海巡航常态化。这一系列挑衅举动使得南海局势有所升温。

2016年国际安全形势展望

展望新的一年,国际安全形势仍将呈现“大和平、小战争”的总体特点。此前延续至今的国际“热点”短期内难以“降温”,其中三大动向不可忽视。

大国安全博弈仍将暗流涌动。俄美、俄欧关系有进一步趋紧之势。围绕乌克兰和平进程和对叙利亚实施军事干预,美俄必将展开不言自明的安全博弈。俄土“外交风波”持续若隐若现,是俄美之间、俄与北约国家之间固有矛盾的自然反映。南海局势依然复杂多变,中美将围绕“扩建岛礁的国际法属性、美国军舰进入这些岛礁近海的权利、美军南海巡航常态化”等问题展开不同层级、不同环节的博弈。至于中美发生海空军事摩擦的风险是否有所增加,值得高度警惕。日本积极谋求摆脱战后体制,加速修宪扩军步伐,推动军事外向化进程,其国家发展走向引起地区国家高度关注。

反恐及核裁军进程会偶遇停滞。伴随恐怖袭击增多,国际社会必然强力回击。多国联合展示出前所未有的高压态势,但是由于各自立场、目的不同,清剿“伊斯兰国”的难度可想而知。美国宣称“核恐

怖主义是最迫切、最大的威胁”,并强调2016年3月举行的第4届核安全峰会将为阻止核物质走私和核恐怖袭击进行深入讨论。但是,受乌克兰问题影响,俄罗斯已表示不参加第4届核安全峰会。解决朝核问题依然需要保持耐心。

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地缘政治风险将成为影响全球命运的中心议题,这从可能出现的新一轮中东危机得到印证。伊斯兰极端组织在中东教派冲突与地区乱局中崛起,使得中东政治碎片化不可逆转。巴黎恐怖袭击事件表明,打击恐怖主义是中东区域内外国家的共同责任。基于国际反恐格局的变化,明年1月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将开始和平谈判。重启叙利亚危机政治过渡进程固然是好事,但问题是有关方能否就权力交接达成“名副其实”的共识。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不仅需要完美方案,更需要政治勇气和扎实行动。

综上所述,研判国际安全形势,既要有立体、多元、长时段的视角,更要有大局意识、机遇意识。透过林林总总的表象,不难发现,尽管国际安全领域不乏变数、未知数,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多,但其中多数是“点”而不是“线”的问题,更不是“面”的问题。只要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那么大国之间即使有摩擦、交锋,也必能得到有效控制。大国不乱为,总体和平就可期。

张蕴岭:深刻认识我国战略机遇期面临的国际环境

【编者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在《求是》2015年第24期发表了《深刻认识我国战略机遇期面临的国际环境》一文。文章认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这不仅与我国自身发展变化有关,而且与国际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认清当前国际环境的新特征,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文章共分三部分,本书收录时节选了第一、三部分。

利用外部环境机遇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准确概括了当前国际环境的总体特征,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外部发展环境看,过去几十年是世界经济的“黄金发展期”。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和开拓国际市场,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货物贸易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世界经济进入一个较长时期的深度调整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深刻的调整压力,中低速增长成为新常态。这样的外部环境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将主要依赖国内,而不是靠外部市场的扩张;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将主要来自产品质量的提升和贸易结构的调整,而不是数量的扩张。外部发展环境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相向而行,充分利用外部发展环境推动我国经济转型,是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

世界经济的中低速增长新常态并不是一种静态,而是一种动态。危机是“创造性破坏”,它会消除落后产能,推动新产能发展。蓄势待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包括以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的“互联网+”经济,以创新技术研发为驱动的新能源变革,以构建国内和跨国互联互通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发展,以绿色理念推动的新生活方式,以及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这些产业将改变以往经济增长的方式,逐步生成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以变革与创新为驱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新环境,是利用好新发展战略机遇期的重要途径。

在新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国际市场开放的方式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开放是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长期以来,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国际机构是推动世界市场开放的枢纽。然而,近年来,多边机制运行不畅,“多哈回合”谈判停滞不前,《贸易便利化协定》落实缓慢。与此同时,自由贸易协定(FTA)成为主流,特别是美国试图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打造全面、深度开放的新标准,其中涉及各国国内经济体制、政策、规则等许多领域,并力图把这些新标准作为未来多边机制的规则标准。这对我国参与和利用国际市场形成了一定压力,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国际经贸规则的变化,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高新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和自贸区谈判进程,推动创新合作机制的建设。在贸易方面,除继续推动双边自贸区谈判外,还要以更大的决心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亚太自贸区谈判、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等,使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对多边贸易体制形成有益补充。坚持开放发展是实现“十三五”目标的重要保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争取战略上的主动。

积极主动应对挑战 有效维护战略机遇

从国际安全环境看,尽管和平仍然是时代主题之一,但在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维护地区和世界局势和平稳定的任务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霸权国家四处

伸手,乱加干涉,使一些地区陷入混乱,为恐怖主义提供了滋生土壤。一些美国人武断地将中国认定为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大国,主张对中国实施战略遏制。极个别国家追随美国,将中国作为主要威胁加以防备。这显然会增加发生冲突与对抗的风险,从而对我国外部安全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维护一个长期和平的环境符合我国根本利益。但是,和平环境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积极主动地应对各种挑战。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尤其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是中国主动营造和平环境的重要举措。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内涵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是打破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对抗冲突陈旧逻辑的重要方式。要共享和平与合作的红利,中美两国必须相向而行,朝协商与合作的方向共同努力。需要注意的是,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不是回避分歧和矛盾,不是单方面祈求和平,该谈的要谈,该争的也要争。尤其是当美国为维护其超级大国地位而危及中国的核心利益时,必须进行斗争。当然,斗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合作。

此外,创建和平发展环境涉及的领域还很多,比如,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维和,扩大参与的规模,加强海外利益攸关区国际安全合作,维护海外利益安全。我国已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将继续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积极贡献。我国已宣布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为此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我国还将积极考虑应联合国要求,派更多工程、运输、医疗人员参与维和行动。这既是对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支持,也是为创建世界和平发展环境做出的更大贡献。反对恐怖主义,加强国际反恐合作,也是创建和平环境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反恐力度,坚决遏制恐怖主义势力向境内渗透与扩散;另一方面,我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和推动联合国、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机制下反恐合作,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保证金融安全、项目运行安全的合作机制。

石云霞:世界和平发展需要新安全观

【编者按】2015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云霞撰写的《世界和平发展需要新安全观》一文。文章认为,安全是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今世界,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

安全是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今世界,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任重而道远。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亚信峰会上提出,积极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这一新安全观不仅对亚洲而且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安全,就是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中收获绝对稳定。安全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包容性,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的绝对安全。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乃至世界安全事务的权利和维护安全的责任,应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促进世界安全合作的活力和动力,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立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各国应齐心协力,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共同营造和享有安全保障。

综合安全,就是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安全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当今世界,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其内涵和外延都在进一步拓展。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安全、网络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带来的挑战明显上升。应通盘考虑世界安全问题的历史和现实状况,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协调推进世界安全治理。既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的地区安全问题,又统筹谋划应对各类潜在的安全威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特别是要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共同应对日益增多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合作安全,就是坚持主权原则,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聚同化异、和睦相处,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更不可能一家独大。在国际关系中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世界的前途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国际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商量着办,特别是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

可持续安全,就是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发展寄托着世界各国人民的期待和希望,关系着尊严和权利。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对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发展就是最大的安全,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世界各国人民必须做合作共赢的伙伴,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永续发展。各国应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摒弃零和博弈、穷兵黩武的霸道做法,彻底摆脱旧殖民扩张时代的顽瘴痼疾,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合力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力求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发展安全、永续安全,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