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少年徐阶 第十回 履名山临大川脱胎换骨 中举人题金榜奉旨完婚(6)

回到家中,顾夫人想只能选择沈锡的女儿了,可对杨琬有些不公平,届时为杨琬找一个好婆家,作为弥补吧。

几经周折,双方终于回过头来走了程序:问名、纳采,一切如仪。可婚事要推迟几年,等待徐阶应试之后再举行。婚事尘埃落定,三个当事人却完全被蒙在鼓里,杨琬无忧无虑,在家中小花园里秋千上春衫薄,仲恒神定气闲,在府中精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徐阶意气风发,在岳阳楼上披襟当风呢。

岳阳楼在明代已经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它屹立在洞庭湖畔,登临所见,“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横无际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对句多,字数也不足五百,是一篇极好的八股文样板。尤其是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脍炙人口。徐阶从中悟出了作文“立片言以居要”,才能高屋建瓴、气势不凡的道理。

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徐阶又周览了成都孔明的祠堂,遥想隆中决策的情景;在咸阳的未央宫,思考韩信被杀的教训;在洛阳的周公庙,揣摩握发吐哺的奥秘,收获之大,自不待言。回到松江以后文章又有长进。李绍文《云间杂识》称徐文贞公(即徐阶)梦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将一具仙骨换掉了他的俗骨。醒时犹隐隐觉痛,后官至极品。

这话当然是徐阶自己说的,很有些传奇色彩,就像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在梦中见自己的笔头上开出花来,从此诗文突飞猛进,终于成了“诗仙”;就像南朝的江淹,梦见有人对他说:“我的一支五色笔在你那里很久了,该还给我了。”从此就“江郎才尽”一样。虽然传说不可轻信,但意思还是有一些的,那是因为徐阶经过此番壮游,眼界大开,精神得到升华,文思泉涌,浩然正气在胸。在这种状态下,是心理暗示起了作用,才有了这么一个梦也未可知。

徐阶领了乡荐,也就是行省证明举人身份的文书,赴京会试,登舟从水路赶到浙江,换乘了一条船。这船上有好几位浙江的举人,也是进京赶考的。少年举人踌躇满志,一路上高谈阔论,以显示才能。独独徐阶坐在一旁,闷声不响。当举人们了解徐阶也是举子,赴京赶考以后,就不断出难题问他,徐阶一概笑答不知。于是,这些举子相互咬起了耳朵,说此人学问浅薄,中举出于偶然,私底下就叫他“偶然”。谁知到了北京,会试三场下来,徐阶成绩优异,成了会士,经过廷试,徐阶被钦点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探花。那年徐阶青春二十。一篇《廷试策》显示出徐阶才情不凡,把它与孔明《隆中对》相提并论,也许溢美,然确也出类拔萃!廷试题是:“朕欲励精有为,上追隆古之治,如之何而可?子诸生皆学古通今,明于王道,有以佐朕之不逮者。其各殚心以对,毋泛毋略,朕将采而行之。”也就是征求治国的方略。徐阶提出了自己治理天下的思路。文章纵论三皇五帝、尧舜禹汤、秦汉唐宋治理天下的成败得失,主张“法制”治天下,而且“法制”要随时“维新”,不可一成不变;提出“纪纲”齐万民;“功罪”要明,“赏罚”出于公心;要让天下百姓明白什么可做,是“荣”,什么事不可做而且必不可做,那是“辱”……二十岁的年纪,满肚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且文字也极漂亮。如“人君以一人之身,尊临乎其上,非有法制一齐之,则民将无所于守,而其涣者不可一;非有纪纲以持之,则民将莫知其向,而其薄者不可醇”。“核功罪,以公赏罚之施;辩贤否,以定上下之分。佳句警语不胜枚举。大学士杨廷和击节叹赏视为天人嘉靖帝金口褒奖,钦点探花。松江人徐阶名扬天下,平步青云,松江府上下,交口传颂。这篇《廷试策》就收入他后来编成的《世经堂集》流传至今。

欢迎您转载分享并保留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