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少年徐阶 第九回 擂战鼓生子当如孙仲谋 扬州城以德报怨救蓝果(1)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十二月初,徐阶北行,那年正是青春十七。捕快岳鸿扮成苍头模样,肩挎一褡裢,褡裢内是替换的衣物、银两和松江名医配制的救急丸药。徐阶腰佩一剑,背一竹编的筐,筐内都是些诗云子曰、笔砚纸张。两人轻装从松江府城内杨家渡登舟,由昆山直趋苏州,然后弃舟登岸,走陆路租车从姑苏驿起始,经过无锡境内的锡山驿,常州境内的毗陵驿,丹阳境内的云阳驿,到了京口驿。

那天晚上,两人就在京口驿附近择一旅店住下。

翌日,两人一路上不断问路,登上了金山龙游寺。这龙游寺,原名叫做金山寺,只因宋真宗曾游此寺,就此改名。但见这寺建筑宏伟,西侧有一座高三丈、八面七级、玲珑秀挺的慈寿塔。见到此塔,徐阶不禁想起了家乡的兴圣教寺塔,就和岳鸿攀至塔顶,极目四望,江天一色,披襟当风,心旷神怡。徐阶心中不免想,这塔也像人,越是高,就越是雄伟。兴圣教寺塔建于平野,登塔顶俯瞰松江一府,景色全收眼底,但还是比不上此塔借得山势,来得更雄伟。下得塔来,徐阶已气喘吁吁,便在塔旁立停片刻。无意中见塔壁有诗一首,徐阶便细细读来:“数层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读完不禁大叫:好诗!”再看落款,王安石”三字跳入眼帘,便对岳鸿““

道:“原来前贤王公临川也来过这里!”话音未落,只听得身后有人说:“岂但安石相公?苏东坡学士也是常客!”回过头来,眼前竟是一白眉老僧。徐阶就说:“小生才疏学浅,大惊小怪,让高僧见笑了。”那僧人见徐阶眉目清秀,吐词文雅,便回答道:“不敢!不敢!倒是老衲拂了施主的雅兴了。”徐阶问:“东坡学士来过此寺,小生略有所闻,不知是否也留有遗踪?”那老僧说:“施主想必是个雅人,请随老衲,看一件稀世之珍。”徐阶连连称好,便和岳鸿一起随那老僧走进了龙游寺。进了山门,穿过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殿,来到了方丈室。此时徐阶方知眼前这老僧人是龙游寺的方丈。坐定之后,方丈唤一知客僧:“去取镇寺之宝来。”不多时,知客僧取来一盒,打开盒子,方丈伸手取出了一条玉带。徐阶说:“小生以为镇寺之宝,必是佛祖舍利,不料竟是条玉带。

这官场之物,怎么成了佛门之宝呢?”那方丈哈哈大笑道:“此乃苏学士腰间之物,岂不是宝?”

原来当年苏东坡与寺中方丈佛印禅师交往甚密,苏东坡曾在寺中为佛印抄写《楞伽经》,现今刻在山石上。一次,苏东坡进佛印屋中,佛印与他开玩笑说:“学士此间无坐处。”苏东坡马上回答:“愿借四大为座。”见苏东坡玩起了禅机,佛印就想难他,杀杀他的傲气,就对苏东坡说:“贫僧有一问,学士能答,就请坐,答不出来,就输你腰中玉带。”苏东坡好胜心强,偏要与佛印争个高下,就一口答应。佛印说:“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学士哪里坐?”苏东坡一时语塞,答不上来,就解下玉带,恭敬奉上。这玉带就一代一代传到今天。说完这段掌故,见徐阶沉思不语。方丈说:“小施主想什么呢?”徐阶猛一省悟:小生正思及一事。苏学士学富五车,却一生坎坷,就吃亏“在不肯让人。方丈教诲,小生将铭记在心。”那方丈笑了笑说:“老衲所言是掌故,并无教诲之意,施主多虑了。”徐阶说:“小生有一事不明,望高僧开示。”接着便把知也和尚坐化前的几句偈语说出来。听完偈语,方丈说:“这是天机,贫僧也说不清楚,还是施主自己参悟吧。”见方丈不肯解疑,徐阶便和岳鸿一起怏怏告辞。两人出了寺门,登上了妙高台。

欢迎您转载分享并保留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