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大舞台(4)

美国作家布赖恩·克罗泽曾经长期研究中国当代历史,特别是蒋介石的历史,写过《蒋介石传》。他在该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最使国民党声名狼藉的是它的军队。”这句话真可以说是简明扼要、一针见血。

战争是社会矛盾在最激烈冲突情况下的产物,它的胜负是由社会各方面力量合力的高低来决定的。中国现代历史上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是不可避免的,它的胜负也是可以预料的。只是,包括毛泽东这样的历史巨人在内的所有的中国有识之士,也未能预料到,这场大决战的进程,竟会是如此之快。

三、序幕已经拉开

按照叶剑英的说法,大决战的正式开始时间是1948年9月12日,历时四个月又十九天。但是,大决战的序幕在此之前早已拉开。

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中国革命的总指挥部所在地西柏坡村,中共中央召开了自撤出延安之后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

政治局委员(7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彭真、董必武;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14人)邓小平、陈毅、贺龙、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薄一波、曾山、邓颖超、滕代远、饶漱石、廖承志、陈伯达、刘澜涛;此外还有中央其他工作人员李维汉、杨尚昆等10人。除了东北战场上几位负责人如林彪、陈云、罗荣桓、高岗、张闻天等和在战场上无法抽身的彭德怀、刘伯承、粟裕等人之外,中共的重要干部几乎全部到会。

毛泽东在会上做了重要报告,他说:“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根本打倒国民党。”

作为中央军委的总参谋长,周恩来在会上对具体的军事计划做了发言。他说,中央的计划就是要“指导战争继续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应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会战”。刘少奇也说,打倒国民党,统一全中国,以前是宣传口号,现在是摆在议事日程上来计划了。现在就是要准备大的会战,一次消灭他两三个兵团。

九月会议,为最后打倒蒋介石、成立新中国,从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都做了充分准备,是与蒋家王朝进行大决战的总动员。

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人心中,这场大决战究竟怎么打?根据九月会议上的讨论和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大战将在长江以北,特别是在东北和华北进行,中原的徐州和东北的北宁线,很可能是会战的中心。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决策,而不是让大军打过长江去扩大解放区?关键的一个原因是我军必须以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而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当时,国民党主力的分布已如前述,几乎全在长江以北,东北的卫立煌集团、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华中的刘峙集团都是以具有战略地位的几个大城市为依托在和我军对峙,正如叶剑英后来在回顾时所分析的:

为着继续大量歼灭敌人,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人民解放军就必须攻击敌人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必须同敌人的强大机动兵团作战。因此,敢不敢打我军从来没有打过的大仗,敢不敢攻克敌人的大城市,敢不敢歼灭敌人的强大集团,敢不敢夺取更大的胜利,已经成为我军当时战略决策上的重大问题。就在这时候,国民党一九四八年八月南京军事会议曾经议论过撤退东北,确保华中,坚持沈阳到十月底,以观时局发展,原则上不放弃沈阳,同时亦做撤退准备的作战指导计划。

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让敌人实现他们把现有兵力撤至关内或江南的计划,使我们失去时机,从而增加我军尔后作战的麻烦呢?还是在敌人还没有来得及决策逃跑之前,我们就当机立断,抓住大好时机,组织战略决战,各个消灭敌人的强大战略集团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毛泽东同志根据对战争形势的科学分析,毅然决然地抓住这个战略决战时机,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前夕,1948年8月上旬,国民党政府的高级军事会议也在南京召开。自蒋介石以下,何应钦、顾祝同、白崇禧、汤恩伯、杜聿明、范汉杰、宋希濂、黄维、孙立人、黄百韬、周至柔、桂永清、王叔铭等120人到会。根据会议的参加者宋希濂的回忆,“蒋介石在会议开幕时的发言,充满了沮丧的神情,对前途完全丧失了信心”。不过蒋介石在指责他的下属时坦率地承认,“许多高级军官大发接收财,奢侈荒**,沉溺于酒色之中,弄得将骄兵逸,纪律败坏,军无斗志”。他也坦率地告诫他的下属们:“现在’共匪‘势力日益强大,’匪势‘日益猖獗,大家如果再不觉悟,再不努力,到明年这个时候,能不能再在这里开会都成问题。万一共党控制了中国,则吾辈将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他要求大家“共济时艰”,“挽救危机”。到会的高级将领们当然也谈了不少,宋希濂说:“有一个总的印象,就是几乎所有发言的人,都是申诉本单位处境的困难,向国防部要求增加部队,要求新成立部队番号,要武器,要新兵,要军粮,要器材,要车辆,要弹药……总之一句话,全是困难、危险、艰苦。”最后形成的战略方案是:停止战略进攻,将兵力归并为几个强大的机动兵团,在长江以北布防,防止共军渡江,相机打击共军。

这次国民党当局召开的最高军事会议,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只是加剧了与会者对战局信心的动摇与沮丧。例如蒋介石的“北平剿匪总司令部”司令傅作义,就是在这次会后产生了与蒋介石分手的念头。

大决战正式开打之前,我人民解放军奏响了一支高亢的序曲,这就是解放济南。

1948年夏天,我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兵团先打了宛西战役。紧接着,华东野战军粟裕兵团,加上中原野战军陈赓兵团,又打了宛东战役。然后,由粟裕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中原地区部队攻打军事重镇开封。蒋介石亲自坐着飞机在空中督战,狂炸市区,并命令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胡琏兵团、刘汝明兵团四个兵团增援开封。

6月20日,我军在外线阻击援军的同时,已将开封城除了城中心的制高点古龙亭之外的全部市区攻下。这时粟裕除留下一个师攻打古龙亭外,下令撤出攻城的主力华野三纵、八纵,加上十纵和两广纵队(两广纵队原本是我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广东省的抗日武装,即著名的东江纵队。抗战胜利后,根据国共两党在和谈期间达成的停战协议,全部北撤。1946年7月5日,东江纵队主力2583人走海路北撤烟台,进入我山东解放区,编入当时的新四军和山东军区,仍称为东江纵队。在战斗中队伍不断扩大,1947年8月编入山东野战军,改称为两广纵队。司令员曾生,政委雷经天)组成阻援兵团,由华野一纵、四纵、六纵,中野十一纵组成突击兵团,围歼蒋介石新组建的,由豫东驰援开封的区寿年兵团。这时,国民党军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开封的攻坚战上。6月22日,开封古龙亭被攻下,开封全城解放。可是我军却很快又撤出开封。而且,华野的三兵团(即陈士榘、唐亮兵团)还根据粟裕的命令,有意放开原来一直被我军阻击于兰封一带的敌邱清泉兵团,让其进入开封。与此同时,我军的突击兵团却在华野一纵司令员叶飞的统一指挥下,猛然向睢县地区的区寿年兵团发起强攻。这一撤一攻,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料。他立即命令20万大军前往援救。而我军早已准备了将近30万人的兵力,双方在中原大地展开大战,这一场大战就是有名的豫东战役,也是解放战争开始以来最大的一个战役。如果从6月17日攻打开封算起,豫东战役一共打了20个昼夜,我军全歼了区寿年兵团,区寿年被俘(这也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生俘的第一个国民党军的兵团司令),黄百韬兵团和邱清泉兵团被重创,蒋军的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被我击溃,黄百韬的兵团部差点被我军端掉,我军共歼灭敌人9.4万人。

豫东战役结束之后,为了切断徐州和山东的联系,为了让整个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为了进一步取得打大仗、攻打大城市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为了在解决济南之后,我军没有后顾之忧,能腾出手来将力量投入淮海方向的大战中去。我军决定攻打济南。

山东省会济南是联结华东、中原、华北三大战场的战略枢纽,自从日军占领时期起,就不断修筑了大量而坚固的工事,国民党军在其基础上又加以扩大和加固,既有古老的城墙、城壕,又有现代化的电网、地雷,加上各种类型的碉堡,防守体系十分坚固。

济南国民党守军的主将是徐州绥靖公署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

王耀武虽然只是黄埔三期毕业生,可他却在过去与工农红军的战斗和对日作战中立过大功,是所有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出任方面军司令官和省主席的人。不过,这时候的山东战局已无法让王耀武乐观,因为王耀武所辖的军队已经在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鲁西南战役等战役中多次被我军击败,他早已深知陈毅、粟裕的厉害。所以,虽然济南有坚固的纵深达十几公里的防御体系,虽然他在济南已经苦心经营多年,但对济南的防守仍然没有多少信心。自豫东战役之后,他已明显地察觉到华东野战军在向鲁西结集,粟裕的下一个目标十有八九就是他所防守的济南。他如芒在背,急飞南京,向蒋介石汇报军情,请求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