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战略抉择(2)

毛泽东说:

向南作战具有各种有利条件,我军愈向敌人后方前进,愈能使敌人孤悬在我侧后之据点被迫减弱或撤退,这个真理已被整个南线作战所证明。攻击长春既然没有把握,当然可以和应当停止这个计划,改为提早向南作战的计划。

南下,是一个行动方向。在这个大的方向之下,具体的战役目标如何确定就成了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毛泽东和林彪又有了分歧。

用不少过去与林彪共过事的老同志的回忆录中的话说,林彪的脑袋是一个老天生来专门用于打仗的脑袋,他成天几乎就只想作战这一件事。对于现在大军要南下这一决策,他是想了好久才下了决心的。南下之后如何打,他也是想好了的。他不是要去打锦州,而是要去打更弱的义县、锦西、兴城、山海关,然后去打承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城市兵力不强,他脑海中一直有着那个长期难以抹去的四平攻坚战的阴影,不愿意在无把握的攻坚战中消耗力量,也不愿意在虽然有把握但是代价太大的攻坚战中去让部队受到太大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锦州本身有范汉杰的15万人,附近的华北傅作义有近60万人,加上沈阳的卫立煌也压出来(打锦州是封锁东北的大门,卫立煌集团要夺路逃生,必救锦州),我军就可能被夹击,被包围。作为统帅,他十分小心。这种小心是林彪指挥作战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说,在打响之后,他会不顾一切地抢时间,拼速度,将敌人咬死、撕烂。但是在打响之前,要他下决心,他却极度地小心翼翼,思之再三。可以说,这是他所倡导的“四快一慢”战术的“慢”字在他自己身上的具体体现。

毛泽东与林彪想的不同。在西柏坡村中的毛泽东综观全局,天马行空,有着林彪所远远不及的豪情壮志和雄伟气魄,他心中对于东北战场所主要考虑的是必须把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消灭,不能让这几十万军队入关增大华北与中原的压力,延缓解放战争的进程。毛泽东认为,100万东北大军完全有能力把55万敌军吃掉。这55万敌军不由东北野战军来消灭,又交给谁来消灭?所以,一方面,毛泽东给林彪多次去电,要求他安排打锦州;另一方面,毛泽东也部署华北野战军在关内给予配合,要杨成武和杨得志两兵团准备发起察绥战役,拖住傅作义,不让傅作义的力量有支援关外的可能,不要让林彪的压力太大。这叫“东北打,华北牵”。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毛泽东等中央的五大书记,在8月3日专门接见了聂荣臻和杨成武,做了具体布置。

为什么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一直坚持要林彪打锦州?这一点只要我们打开地图就会明白。

辽宁西部和华北的联系有两条道,一条是通过朝阳到承德,这一片地区多数都是荒野和沙漠,不仅没有铁路,当时连公路也没有,何况又已完全被我军控制。国民党军队要想以大部队从这里通过是不可能的。

另一条就是传统的联系关内与关外的通道辽西走廊,北宁线从此而过,不仅有铁路,还有公路,有海港(这时秦皇岛和葫芦岛都还在国民党军队手中),是国民党军队特别是机械化部队进出的必经之道,也是当时取得补充给养的陆上唯一通道。锦州就正在辽西走廊的关键部位。从杜聿明、陈诚到卫立煌,都看清了这一点,都把控制锦州作为控制东北的关键来对待。如果我军能攻占锦州地区,辽西走廊就会被我军切断,东北的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就没有了外逃之路,华北的国民党军队也不可能出关去支援。这样我军就可以在东北“关门打狗”。所以,对于整个东北战局来说,锦州就成了战略枢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当然,敌方也明白这一点,我们想要“关门打狗”,敌方就要尽力把门撑开,或者开门出逃,或者对我加以反包围。打锦州,是一着妙棋,也是一着险棋,既要有关住大门的力量,在关上大门之后还要有让敌人打不开大门的力量。林彪绝不是不懂,而是怕力量不够,怕被两面夹击的敌军反包围。

就在8月3日毛泽东与聂荣臻、杨成武谈话,部署“东北打,华北牵”的任务时,杨成武曾有过一段很深的感慨,杨成武说:

毛主席日理万机,全国各个战场都需要他呕心沥血,真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既向部下交代任务,又为部下把执行任务的困难想透。他是那样了解情况,全国的各个战场就如同一盘棋,全在他的指掌之中。

四、毛泽东严厉批评林彪

当毛泽东从看大局、谋大事的全局观出发看准了打锦州这一着棋之后,不再改变自己的决心,他在命令华北兵团配合东北作战之后,不断给林彪压担子,坚决要林彪“关门打狗”,把东北的55万国民党军队全部吃掉。在7月22日给林彪、罗荣桓的电报中,毛泽东就已经批评说:

“不要将南进作战的困难条件说得太多太死,以致在精神上将自己限制起来,失去主动性。”在7月30日的电报中,毛泽东更加明确地指出:

“关于你们新的作战计划,我觉得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只要有可能,就应攻取锦州、唐山,全部或大部消灭范汉杰集团。”

在毛泽东如此明确的指示下,林彪无法反对中央的正确决策,无法拒绝中央的正确部署,但仍然是疑虑重重。在8月1日给中央的电报中再次表明了他对打锦州没有信心,他说:“锦州经常驻有六七个师的兵力,城市工事业已完成,故我们不拟攻锦州。但该敌万一出来增援,在增援中歼灭其大部时,那时当然可以乘胜攻锦州。但根据去年冬季在沈阳附近作战的经验,敌人是不敢出来增援的。”这种疑虑在受到了毛泽东的否定之后,林彪在8月8日的电报中表示,说要等待华北的杨成武兵团行动之后再动;在8月11日的电报中,他又说要等待交通的恢复和粮食的南运,总之,他要把准备工作做得相当完满。故而,“目前对出动时间,仍是无法肯定”。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在12日清晨6时,拟出一封电报,加上了“AAAA”,即是以“特急”加速发出,对林彪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

关于敌人从东北撤运华中之可能,我们在你们尚未结束冬季作战时即告诉了你们,希望你们务必抓住这批敌人,如敌从东北大量向华中转移,则对华中作战极为不利。关于你们南下必须先期准备粮食一事,两个月前亦已指示你们努力准备。两个月以来你们是否执行了我们这一指示一字不提,现据来电则似乎此项准备工作过去两月全未进行,以致现在军队无粮不能前进。而你们所以不能决定出动日期的原因,最近数日你们一连几次来电都放在敌情上面。你们六日十九时电,虽曾提到粮食问题,但是你们说“如杨成武部出动时间能提早,则我们出动时间亦能提早”。你们八日十七时电,则全未提到粮食问题,但说敌情严重,并作出结论说:“东北主力行动时间,须视杨成武部行动的迟早才能确定。”当我们向你们指出不应当将南面敌情看得过于严重,尤其不应当以杨成武部之行动作为你们行动的标准,并且同时即确定了杨成武的行动时间以后(按:毛泽东在8月9日的电报中告诉林彪,杨成武部确定在8月21日出动),你们却说(相距不到三天)“决不以杨成武部行动之迟早为标准”,而归结到了粮食问题。对于你们自己,则敌情、粮食、雨具样样必须顾虑周到,对于杨成武部则似乎一切都不成问题。试问你们出动遥遥无期,而令该部孤军早出,傅作义东面顾虑甚少,使用大力援绥(按:指原绥远省,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地区),将杨成武赶走,又回到东边来对付杨罗(按:指杨得志和罗瑞卿的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和你们,如像今年四月那样,对于战局有何利益?你们对杨成武部采取这样轻率的态度,是很不对的。对于北宁线上敌情的判断,根据最近你们几次电报来看,亦显得甚为轻率。为使你们谨慎从事起见,特向你们指出如上。你们如果不同意这些指出,则望你们提出反驳。

据对我军军史资料相当熟悉的同志讲,毛泽东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批评下级的电报以这封电报的态度最严,语气最重。特别是对于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当时毛泽东给东北野战军的电报,一般都是署以“林、罗、刘”之名,因为他三人时任司令员、政委、参谋长)这样的高级干部,如此态度的电报在现存的所有电报中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的。可以认为,毛泽东是真正生气了,实在忍无可忍了。另一方面,从这封电报也可以看出毛泽东此时的决心之大、气魄之宏,对于东北战局的关切之深,寄托之重,否则不可能如此。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都是毛泽东的老部下,都是当年红四军出身,他们当然很明白毛泽东这封电报的分量。第二天,他们就给毛泽东发出一封很长的电报,承认对于北宁线的敌情是轻信了一些不确实的消息(如从敌军的口供中和美国合众社的广播中听到关于敌九十四军和新八军增援的消息),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表示一定要南下,并“尽力争取早日出动”。他们在电报中也实事求是地对情况作了说明,由于这个夏季东北出现了50年未遇的洪水,冲垮了铁路和桥梁,铁路要8月25日才能修到阜新。现在要大部队快速南下,必须依靠铁路,所以,部队将在8月底开始南下。

毛泽东看到这封电报之后,总算舒了一口长气。

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一直到现在才最后决定下来。

五、下定决心打锦州

毛泽东和林彪的意见统一了,中央军委和东北局的意见统一了,东北野战军的主力将南下北宁线,尖刀直指锦州。

决心一下,几十万人马要迅速开动。当时东北野战军的大多主力部队都不在南满,大量军粮更是必须要在北满的粮食产地去运。在决定南下北宁线之前,为了不被敌人发觉我军的战略意图,我军一直未能大动。现在要想快速开进,又要尽可能不让敌人发觉,最佳的运输方式只能是铁路。这样,人和军用物资运输的重担就落在了东北铁路总局局长吕正操的身上。

吕正操领导下的东北铁路总局和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立即日夜行动。在东北军区后勤部长李富春的总协调下,首先是由铁道纵队组织了2600多人抢修铁路,包括哈尔滨到长春之间的松花江大桥和阜新以南几十公里连枕木都被烧毁了的完全被毁的铁路。就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中,从哈尔滨到清河门(清河门已经距义县不远,义县以南就是锦州,这时义县还在敌人手中)的铁路全部修复通车。与此同时,调集了1244个车皮、车厢和一批机车,进行了必要的准备。从1948年9月10日开始,东北大地上大规模的军事运输行动全面启动。而这时,由军工部长何长工负责准备的武器弹药,由后勤部参谋长李聚奎负责准备的油料、军粮、军衣等大批物资已经装满了无数车皮。据当时的统计资料,在大决战开始之前,东北各地为前线准备和运送了粮食3500万公斤、油料1万多吨、子弹1000万发、炮弹20万发、炸药2.5万公斤、手榴弹15万颗、冬装军衣近100万套。

8月29日,东北野战军总部向各纵队和各独立师下达了战斗动员令。在动员令中,对于大战的布置是:

以部分兵力围困长春,而以最大主力南下,向北宁线前进,以奔袭的动作,坚决歼灭分散于北宁线上守备的各处敌人,切断与摧毁东北敌人与华北的联系,使两处敌人彼此完全陷于绝望的孤立中,并求引出长春之敌突围,而在突围中歼灭该敌,由此求得加速全东北解放之早日到来。

在向各纵队进行动员的同时,林彪曾在8月24日电告中央军委:

“我部队大约可于本月底或9月初出动,在9月6日前后,即可在北宁线各城打响。”这以后,林彪几次将在北宁线如何打的方案电告中央,毛泽东也几次复电进行指点或补充。1948年9月7日,也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西柏坡召开的头一天,由于东北的林彪等人不能来西柏坡参加会议,所以毛泽东给东北野战军总部又发出了一封电报,在这封电报中,毛泽东首先表示,林彪等能与中央的意见取得一致,他很高兴,“甚好甚慰”。然后把中央会议所要讨论的主要精神告诉了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今年7月至明年6月,我们希望能歼敌正规军115个旅左右。此数分配于各野战军和各兵团。”最后,对东北野战军提出了具体要求:

要求你们配合罗瑞卿、杨成武两兵团担负歼灭卫立煌、傅作义两军35个旅左右,并攻占北宁、平绥、平承、平保各线除北平、天津、沈阳三点以外的一切城市。欲达此目的,战役部署指挥的适当,作战休息调节的适当,是决定性关键。如果你们能在九、十两月或再多一点时间内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克锦州、榆关(按:即山海关)、唐山诸点,就可以达到歼敌18个旅之目的。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因为锦、榆、唐诸点及其附近之敌互相孤立,攻歼取胜比较确实可靠。……如果在你们进行锦、榆、唐战役期间,长、沈之敌倾巢援锦,则你们便可以不离开锦、榆、唐线连续大举歼灭援敌,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于此你们应当注意:(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

这是中央军委对东北战局的要求,也是东北战场这一场大战的总的蓝图。这封电报,现在已收入《毛泽东选集》之中,就是那篇著名的《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

林彪这时完全同意中央军委的部署。9月10日,林彪和罗荣桓、刘亚楼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说:

东北主力南下,诚如来电所指出的前途与任务,我们可能与应当争取东北与华北战局的根本变化。在东北方面,敌人不得不放弃长春,又由于我们在北宁线与华北大打的关系和敌感华中战场与关内各战场的空虚,与沈阳陷于被封锁的饥饿状况,故结果亦不得不放弃沈阳,以挽救关内局势。在北宁全线方面(包括锦州、唐山、天津三处在内),只要现时的敌位置无根本变化(小变无关,只要无大变),在此线上任何一个目标我军皆能有把握地歼灭与夺取。此线只有锦州的敌人略多,但该敌主力不多,新的部队较多,只要我军此次奔袭能将锦州南下之敌堵住,特别是堵住锦州以南之五十四军,则锦州便成为完全有把握夺取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