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把皇帝气晕了

“兰陵王,你带兵犯阙,到底所欲何为?”春明门上,大唐皇帝李隆基厉声大喝,凛然有威。@,

春明门下,萧去病拱手行礼,扬声喊道:“启禀陛下,臣非是带兵犯阙,实乃被逼无奈,有天大冤情,要呈于陛下面前!

臣实不知,我天策军有何罪责,陛下要对我天策军痛下杀手?

逆胡安禄山和幽州叛军,深受陛下恩宠,却不思报效,反而恩将仇报,狼子野心,起兵叛乱,致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百万汉家百姓惨遭杀害!

陛下何故却要宽宥其罪,既往不咎,使其里外夹击我天策军?”

李隆基心中那个郁闷啊,从来没人敢如此质问朕,你这是揭朕的底啊,而且很多事情是做得说不得,被一个臣子这样质问,经此一事,即使平定了这场乱事,朕的权威也将一落千丈!

可偏偏朕还不得不答,朕当了四十多年太平天子,还从来没被人逼到这个地步,若是眼神和怒火能杀人,此刻他已经把萧去病杀死几百遍了。

不过恼怒的同时,李隆基又微微有些庆幸。

没想到天策军有这么强的战斗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转瞬之间就全歼了四万南下的幽州叛军,还活捉了安禄山,这萧去病的军事能力还真是无与伦比。

可这政治智慧嘛,就有那么一丝不足了,简直就是愣头青嘛。竟然想的不是用武力篡夺这大唐江山,而是像个小孩一样,跑到长安城下。诉说委屈。伸冤讲道理。

“朕受小人蒙蔽。一时糊涂,朕实惭恨,幸天佑大唐,未铸成大错。天策军的冤情,朕已知之,天策府的功勋和忠心,朕亦知晓。

自太宗时期起,天策府就赤胆忠心为大唐浴血奋战。兰陵王为大唐立此大功,朕岂能不重赏酬功?朕便封兰陵王为燕王,太尉,征讨元帅,开府仪同三司。

若梁王愿意在朝,当为中书令,武部尚书(兵部尚书),御史大夫,总领朝政;若燕王愿意在外统兵,当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河北、河东道采访使。

燕王有大功于国,待幽州叛乱平定之后。河北一道便为燕王之封地,燕王可自开府衙,自设属官,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李隆基目光炯炯地望向城下的萧去病,心中暗道,这等重赏,你总该满意了吧?

与此同时,李隆基此言一出,城头城下,几万人顿时都是一阵目瞪口呆,一般的老百姓和士兵还不太明白;十几位文武大臣却再明白不过来,这分明就是裂土封王,将燕王这个世袭爵位和河北道打包扎上蝴蝶结送到萧去病手上啊。

就看萧去病会不会接受,或者说上当了。

萧去病心中却是一阵冷笑,心说这是真把自己当操莽了,更可笑的还是,你以为老子傻啊!

如今的局势,李隆基想必也料到,我肯定不会在朝中当什么中书令宰相,肯定愿意在外领兵。他便封我为燕王,封地为整个河北道,自开府衙,自设官员,自己收税,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这是什么?这是将河北道从大唐的疆域上分离出去;还有,最重要的是,这是王莽,曹操,杨坚,李渊等都做过的事情啊,最后这些人(曹操是让儿子曹丕)都篡了前面皇帝的位。

自己若是接受了,不就是告诉天下人,我要做操莽了吗,我为了一己之私,分裂大唐,逼迫君上;而李隆基却一下占据了舆论的上风,大多数人会想啊,怪不得皇帝要对天策府下手,原来是萧去病早就想篡位。

如此一来,本来一天能解决的问题,说不得就要打上十年八年的,郭子仪他们也会一下再次站到李隆基这边,说不得就要死上几百万人,上千万人!

这便是李隆基的心思,以己度人,抛出一个大诱饵,然后重新占据大义名分,舆论风向,不惜死上几百万人,乱上十年,也要保住这个皇位!

再一个,价码一下开的这么大,明摆着就是缓兵之计嘛,明摆着就是哄自己的嘛;更可笑的是,把之前封给李倓的,都封给我,这明摆着是要离间我和李倓嘛,可是做得这么明显拙劣,当老子像杨国忠一样蠢得像猪么?

萧去病和李倓互换了一个眼神,嘴角各自扯出一抹笑意,萧去病抬头望向李隆基,大声道:“陛下,臣为天策府大统领,天策府以守护大唐的江山社稷,天下的太平安定,百姓的福祉为己任,又岂会行此裂土封王,分裂大唐之举呢?

臣所求者,只为匡扶社稷,安定天下!自天宝以来,陛下倦于朝政,先后将国事交付给李林甫和杨国忠。杨国忠自任右相以来,独揽大权,排挤忠良,专权误国,败坏朝纲。

南诏大败,杨国忠掩败为胜;凡朝中官员,有不愿附于杨国忠者,俱被贬谪;朝廷规矩,被其败坏殆尽;杨国忠身兼四十于使职,短短几年时间,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多达四千万缗;关中旱灾水灾,杨国忠隐瞒不报,反收重税;

幽州军叛乱,值此危难之际,杨国忠不思迅速平定叛乱,却收受杜乾运之重贿,举荐其为河东节度使,致使五万河东军惨死,河东被攻破,杜乾运弃城而逃,本当处斩;杨国忠却蒙骗陛下,反诬天策军,继续委其重职;之后更应为嫉妒天策军功劳,图谋四海商社财富,蛊惑陛下欲将天策军除之而后快。

桩桩件件,罪不容赦,臣恳请陛下下旨诛杀杨国忠极其心腹党羽;陛下任用非人,宠信禄山,致使逆胡叛乱,社稷倾颓,当下诏罪己;陛下既然长期倦于政事。何不传位太子。安心享乐。岂不美哉!”

如果说李隆基前面的话还只是让人听了目瞪口呆的话,那萧去病这番话一说出来,整个场面所有人就都瞬间石化了,简直太错愕了,假的让人怀疑自己的耳朵。

时间仿佛停滞了一般,城墙上所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讶异得说不出话来。这话实在太胆大包天,离经叛道。

半饷之后,就听一声如雷的厉喝打破了寂静,声音里带着无尽的愤怒:“乱臣贼子!乱臣贼子!萧去病你口口声声赤胆忠心,却说出如此无君无父的话,简直罪不容诛!当朕杀不得你么?”

顿了下,李隆基长吸一口气,厉声吼道:“诸军听令,萧去病欺君罔上,大逆不道。罪该族诛,有杀死萧去病者。赏十万金,封国公;杀死建宁王李倓者,赏五万金,封郡公!”

然而六千七八天策军已经在春明门下两里之外列好方阵,严阵以待,城墙上万余守军,连同护卫李隆基的龙武禁军,城下万余溃兵却无一人敢向前,萧去病万人敌的名声太响了。

此时夕阳西下,萧去病和李倓两人两马立在城墙之下,长长的影子拖在身后,金黄的阳光照在两人年轻的脸上,显得那样神采飞扬,容光焕发,然而萧去病说出的话,却让城墙的上众人,感到说不出的恐怖!

“敢问陛下,臣有何罪?昔者太宗时期,高宗前期,君明臣贤,君臣共治,皇帝有过失,或者皇帝做的不对,就有大臣敢犯言直谏,皇帝也会及时纠正错误。

故那时政治清明,百姓安乐,河清海晏,君臣上下一心,军民齐心协力,那个时候,我大唐之兵锋所向,无不所向披靡,数十年间未尝有一败者!

破突厥,灭吐谷浑,征高昌,灭亡高句丽,薛延陀,讨平百济,平定葱岭,开拓万里西域,哪一战不是以少敌多,哪一战不是辉煌胜利,然则那时大唐百姓的生活却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何也?

便是因为君臣共治,所有的决策,都是皇帝和大臣共同制定,都是皇帝和大臣精英智慧的结晶。皇帝的过失,大臣会立即指正,若是有奸臣,皇帝和其他大臣也容他不得,故国家很少犯错也,故能以极小的兵力百战百胜也!

陛下登基之初,亦能做到君臣共治,故有开元盛世,国力日强,大唐兵锋日盛,一扫武后时期被动挨打之局面,便是这个道理。

然则天宝以来,陛下不但倦于朝政,同时也越发独断专权,凡事皆一言而决,李林甫、杨国忠者,或嫉贤妒能,或庸碌轻佻,实乃古今少有之大奸臣也,然陛下却委之为宰相,将国事托付!

何也?不正是因为这两人凡事都唯陛下之命是从吗?此二人明为宰相,实则陛下之傀儡,代理人也!与此同时,陛下每日醉生梦死,不思朝政,也正不愿意宰相太过贤良有威望,何也?如此才放心,好控制也!

由是如此,陛下明知此二人,嫉贤妒能,排挤忠良,明知此二人欺上压下,把持朝政,却听之仍之,以致朝政日非,陛下之过大矣!

再说此次幽州叛军起兵叛乱,更是因为陛下不分忠奸,被安禄山那个逆胡欺骗,然则天下皆知安禄山欲反,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坐视大难来临,何也?陛下一人把控大权,听不进意见,没人敢违逆陛下是也!

此次幽州叛乱,山河破碎,社稷倾颓,死伤百万,最大的过错,实乃陛下也,陛下下诏罪己,岂不是应当应分?臣何罪之有?

陛下既然长期倦于朝政,为何又要死死把持朝政,以致国事日非。陛下传位太子,自己做个逍遥的太上皇,臣每年进贡陛下钱财一千万缗,陛下和阿姐游山玩水,乐得逍遥,快活似神仙,岂不美哉?臣提此建议,又何错之有?

臣今日犯言直谏,实乃心忧大唐江山社稷也,这不是臣对大唐的赤胆忠心又是什么?太宗皇帝在天之灵,也会同意臣刚才这一番话的,请陛下三思之!”

“你……你……你……”城门楼上,李隆基已经彻底出离了愤怒了,全身颤抖,一张脸一会涨得通红,一会白的吓人,一会铁青,一会黑紫,指着萧去病几次都说不出话来,最后终于一口气没喘过来,眼睛一黑,一下晕了过去。

……

入夜以后,一轮圆月升上了天空,洒下一地光辉,关于黄昏的时候,皇帝陛下和兰陵王一个城门楼上下一番对话,皇帝陛下被兰陵王气得晕过去的消息,像惊雷一般在长安城内传播开来。

所有的人或高声谈论,或窃窃私语,或言语闪烁,或讳莫如深,谈论都是这件事。萧去病的一番话我,在大多数人那里,其实是听不太懂的,只知道兰陵王把皇帝陛下给顶撞了,给气得晕过去了,兰陵王胆子好大啊。

然后又有一些读过一些书的,或者一些听过很多故事的老人,就会兴致勃勃讲起,当初张九龄或者宋璟当宰相的时候,是如何据理力争,犯言直谏的,而那个时候皇帝也总是能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

也有一些太学生,还有官宦世家子弟,悄悄的议论萧去病所说之话其中的道理,有兴奋莫名的,所谓君臣共治,可不就是说臣子有更多的权力么,而且李隆基长期仍用奸臣,排挤贤良,萧去病一番话说出了自己想说又不敢说的,一个个心中暗呼过瘾;

当然,也有说萧去病太过目无君上,欺君罔上,离经叛道,所说狗屁不通的。但大多数人,议论的还是,这件事会如何收场。

不少自认高明的太学生,譬如刘秩、李揖、邓景山等人,只是忍不住暗暗摇头,那自比当世伊尹、管仲、张良的刘秩更是忍不住嗤笑——这萧去病和李倓,空负盛名,却原来只是两个空有一腔热血的愣头青,简直可笑嘛!

一路气势汹汹杀到长安城下,就为犯言直谏,就为和皇帝讲这么一番大道理,然后把皇帝气晕了,然后天策军身陷重围,等朔方、河西、陇右军一到,就插翅难飞。

这不是傻是什么?陛下一开始开的那么好的条件,竟然不接受,非要提意见,结果陛下恼羞成怒了吧,别说之前的燕王,永镇河北没有了,现在还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刘秩真想打开萧去病的脑子,看看是不是进水了。

同一时间,紫宸殿。

暴怒未消的李隆基此刻依然气咻咻地对萧去病骂个不停:“……这萧去病,这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朕当初不知道怎么就迷了心窍,居然就这么重用于他!居然就突然对他放心了起来……早知如此,当初就该把留在长安,严密监禁起来……这乱臣贼子,从一开始起,便从未臣服于朕,他早就等着今日这一天,要犯上作乱!”

他的身旁,高力士心情七上八下地看着这个陪伴了四十多年的主子,心中只是暗暗想道:“兰陵王也没说错啊,开元时期姚崇和宋璟不也经常顶得你没话说吗,你还不是对其特别尊重?

说来说去还是你皇帝当久了,威服自专,听不得不同意见,容不得别人稍有违逆……”

而在李隆基的身旁,杨贵妃只是不住叹气,朝廷上的事她完全不懂,也完全不关心。她只知道,一个是自己的夫君,一个是自己义弟,两人现在势成水火了,自己帮哪边都不对,哪边赢了自己最后都会难过。

要是三郎赢了,依三郎的脾气,还有刚刚不停地说“朕必杀汝”去病就凶多吉少了;若是去病赢了,三郎说不得就要传位太子,三郎如此当一个太上皇,三郎掌控天下,强势了四十多年,又怎么接受得了。

这可如何是好?

ps:这章有点水了,本来想写直接政变成功的,结果感觉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