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一)

这次战役是志愿军入朝作战五次战役后,参战双方经过较长时间休整,由美军发起的一场有限、局部、特殊的攻击。从整个作战过程来看,美军没有发动全线攻击,而是在大部分兵力和地域都处于防御状态的前提下,在局部地域以局部兵力发起的一场规模不大,却异常惨烈的阵地攻坚战。

仔细通读战史,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经过第五次战役后,作战双方,主要是中美双方对于此次战争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那么是什么促使这种不约而同的改变呢?

首先看美国一方。通过前面的这么些战役过程的描述和分析可以看的出来,美军在指挥上极少有失误,而且花样不断翻新,其战术配合多次让中朝联军心服口服。但毫不客气地说,从1950年6月到1951年6月这一年里,美军遭受了挫折。美官方公布的美军在这一阶段仅伤亡人数就达到了78800余人(美军的伤亡人数是指在战场上收回尸体和受伤被营救人员的总和)。运往朝鲜的军事装备达1500万吨,直接战争费用100多亿美元,这个数字是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年消耗总数的2倍多。注意这里的100多亿美元是当时的美元价格。当时美国为复苏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充当世界经济霸主的角色,建立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价格体系,规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而从1971年布雷顿货币体系崩溃以后,现在国际金价高达1300多美元每盎司,上涨了30多倍。这样看,美军当时1年的战争耗费就接近于今天的4000亿美元,多么恐怖的数字!

由于在付出这样巨大的代价后,并没有顺利取得战争的胜利,特别是1950年10月份以后,由于志愿军的参战,美军在朝鲜战争中屡屡遭挫,并在三八线地区于中朝联军形成对峙。这场战争到底还要打多久?美国究竟要付出多少消耗才能结束这场战争?这些都是摆在美国当局者心头分量最重的问题。

增加军队,打破朝鲜现有的军事平衡,一举击败共产党的军队?这个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至1951年5月,美国陆军总兵力增至150万人,陆军作战部队共18个师又18个团。美国投入朝鲜的有6个陆军师和1个空降团(已占其陆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另还有一个海军陆战师。这些部队用马歇尔的话说就是“目前所能匆忙地准备的所有的数目了”。另外,美军在日本部署2个师,在欧洲部署仅仅只有4个师,而在国内只有6个师的兵力,而且国内的6个师动员组编时间不长,编制不足(其中大多数野战炮营都被调往朝鲜战场),缺乏训练。

那为什么不将在部署在其他地区的部队调一部分去朝鲜以加强那里的攻击力量呢?在日本的部队本来就是运往朝鲜、用来登陆作战的部队,这个暂时不谈。而欧洲的部队却是一个兵也动不得。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是欧洲,其主要对手是苏联。欧洲有美国最重要的盟国(英、法和西德),有可供美国利用的雄厚的工业基础、充足的人力资源和相同的意识形态。欧洲的西半部分是资本主义的世界,东半部分是社会主义的世界。欧洲已经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而且又在于两种敌对意识形态的直接对峙位置,为对抗苏联百万的钢铁洪流,部署4个师已经是底线。

在朝鲜的作战让美军很泄气。因为在朝鲜他们的大量军队被非主要对手中国和朝鲜拖住,不断消耗,而苏联却在隔岸观火,积蓄力量。美国的主要军事力量长期陷入朝鲜而不是欧洲,这些都与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以苏联为主要对手的全球战略相矛盾。

那么美国能否让他们的盟国为在朝鲜的军队提供更大的力量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所谓的联合国军中,除了英国派出2个旅,土耳其派出一个旅之外,其他十几个国家均派出1个营的象征性部队。美国国防部早在1951年1月就要求国务院向这些国家要求增派部队,但它们并不热心,大概是看到美国在朝鲜没有取胜的希望,纷纷以各种理由表示拒绝。

中国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倒是希望出兵朝鲜,同志愿军作战,但美国五角大楼没有同意。蒋介石的军队由于中国解放战争的缘由,被美国五角大楼认为战力不佳,尤其在朝鲜如果使用国民党军队会给予中共以口实,继续向朝鲜增派部队。另外,美国高层认为,蒋介石军队作战能力不佳几乎已成定论,就是去了朝鲜也是于事无补。李承晚出于主权考虑,亦坚决反对蒋军参战朝鲜,另美铁杆盟国英国等也坚决反对。

美国也不能将战火扩大到中国。因为如果其不顾一切将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北,那么不仅难以达到预想目的,反而引起苏联以口实,导致其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公开参战,对美国在欧洲和世界其它地方的军事基地进行打击,从而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些都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

美国在朝鲜的战略目的转变是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美国当政者完全清楚,将朝鲜战事无限期推迟下去只会使美国慢慢丧失与苏联对抗的能力,影响美国在欧洲的利益。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曾经在回忆录中说,“我从来没有使自己忘记:美国的主要敌人正端坐在克里姆林宫里;或者忘记:只要这一敌人还没有卷入战争而只在幕后拉线,我就绝不能将我们再度动员起来的力量浪费掉。”当时美国政府中艾奇逊(国务卿)、马歇尔(国防部长)、布莱德雷(参联会主席)都担心美军主力陷入朝鲜,欧洲可能会落入苏联之手,美国会遭受前所未有的失败。

另外,要想全面攻占朝鲜,就当时来看,所要付出的代价也将是美国人所承受不起的。因此,经过一系列争论和思考,1951年4月11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解除麦克阿瑟职务时,发表了一个演说,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国在朝鲜是“打一场有限的战争”。其战略目的得到了根本改变。

再看志愿军方面。从一开始的防御作战部署,到前三次战役的完胜与后两次战役的拉锯战不仅让志愿军完全摸清了对手的底,而且对于其战略目的有着深远的影响。

早在第一次战役发起之前,国内高级将领对于志愿军和美军的装备差别太大,普遍有“恐美”情绪。中央军委把朝鲜战场的战略制定为防御型战略,拟定等苏联空军出兵时志愿军再转入反攻。前三次战役的圆满胜利有点让志愿军得意忘形,全军上下普遍有点轻敌,仿佛都认为朝鲜战争结束指日可待,美军也能被迅速赶出朝鲜。第四次战役的后撤和第五次战役的艰难真切地告诉志愿军,这一切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朝鲜,由于各种原因,速胜显然是不可能的。

最重要的原因自然就是实力。志愿军和人民军的一线兵力虽然已经超过联合国军总兵力。但是由于朝鲜地形狭长多山,太多的兵力施展不开,其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到1951年6月,志愿军在朝鲜部队已经有18个军,由于地形施展不开,只能将这些部队分做两个批次,每批次9个军。这样在一线就没有构成对联合国军绝对的兵力优势。另外,由于没有制空权,后勤运输线被美空军不分昼夜地狂轰乱炸,后方的物资运送不到前线去,部队多了反而加重了运输的负担。另外,由于一线作战部队缺乏于现代化军队作战的经验和相应重火力,在作战中困难很多,在于对手的武器装备优劣悬殊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之前,难以歼灭美英军的重兵集团(从志愿军参战以来,仅仅歼灭一个美军团建制单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解决朝鲜问题。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国力薄弱,支援战争的财力、物力有限。1950年中国财政收入为65.2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美国在朝鲜战争第一年战争直接开支的四分之一。因为要支援战争,1950年中国军费支出占财政预算的41%,用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费用只占财政预算的26%,而1951年军费开支比1950年的数量和比重还要大。当时中国的情况是百废待兴,国内土匪余患还存在,台湾、西沙、南沙还未收回。因此,战争长期打下去,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长远建设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朝鲜三八线左右停战,尽早从战争中抽身并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经济建设中去,也符合中国当时的国家利益。

既然双方都有心想尽早结束战争,为什么在停战谈判时会有如此大的分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