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章 登闻鼓

“威胁我?”

朱厚照有些好笑的道:“再给你们最后一个机会,马上放下兵器束手就擒!不然的话……”

那领头的劲装汉子喊道:“弟兄们,跟我上……”

“咻!”

没等那领头汉子的话音落下,一支狼牙箭就已经洞穿了他的脖子。

那汉子不甘的瞪大了眼睛,轰然倒地。

面色冷峻的江彬将手中的硬弓挂回马上,嗤道:“不知死活的东西!”

卓不凡沉声道:“所有人,放下武器,给你们一条生路。”

那些劲装武士面面相觑。

看着那些杀气腾腾逼近的锦衣亲卫,终于有人“当啷”一声扔掉了手中的兵器。

有第一个人带头,后面的人就不会那么抵触了。

不多时,剩下的所有武士都扔掉了手中的兵器。

被围的那些衣衫褴褛的汉子齐齐上前一揖到地,躬身道:“多谢公子仗义援手!”

有的人,甚至已经泣不成声。

卓不凡向江彬使了个颜色,两人上前一左一右护卫在了朱厚照的身边。

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药护卫好朱厚照的安危,一定要仔细考虑到一切可能性,容不得有丝毫马虎。

朱厚照问道:“你们刚刚说的要进京告御状的事情,是怎么回事儿?”

刚刚走投无路,那些人说了出来。现在,他们明显有些顾忌,支支吾吾的没有人回答。

朱厚照皱了皱眉,道:“怎么?难道有什么不能说的?”

之前向朱厚照开口求助的那男子咬了咬牙,抱拳道:“事关重大,请恕在下斗胆,请教公子的身份!”

朱厚照看了卓不凡一眼。

卓不凡会意,拨马上前一步,道:“我乃靖国公卓不凡!”

那些人闻言顿时大喜,纷纷拜倒在卓不凡的面前,道:“参见靖国公。”

不过,刚刚的那男子却是看了朱厚照意味深长的一眼,不过也并没有说什么。

感觉到他的眼神,卓不凡就知道那男子肯定是已经知道了朱厚照的身份。因为自己已经是靖国公,能让自己鞍前马后效劳的,也只有皇上了。更何况,朱厚照的年龄也吻合。

但凡是头脑灵活一些的,都应该能猜得出朱厚照的身份。

朱厚照开口问道:“你们现在可以开口说了吧?”

那男子抱拳道:“我们是山东青州人,今年青州发大水,时至今日,已经死伤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青州知府不但赈灾不力,为了防止流民流窜到他处,让他治下的真是情况败露,他甚至让麾下官兵假扮山匪在各条要道设伏,截杀意图离开青州的百姓……”

说到这里,那男子更是泣不成声:“如此一来,青州更是尸横遍野啊。家父不忍百姓遭难,联合了另外几家好友,一起开仓赈灾。可是,那青州竟然派人上门,要让我们几家把存粮全部都交给他一起统一调配。我们知道,粮食一给他,那就是入了虎口,不可能有一粒进入百姓的嘴里,自然不会同意。没有想到,他竟然勾结江湖人士,屠我满门。我好不容易逃了出来,想要面见陛下,求一个公道……”

那男子在卓不凡的面前跪了下去,凄然道:“还请国公爷行行好,带我去见陛下。我愿生生世世给国公为奴,以报答国公大恩!”

朱厚照听到这里,早就已经是怒火中烧。

听那男子说完,朱厚照咬牙道:“青州知府是何人?”

那男子抱拳道:“青州知府郭靖安,据说乃是焦阁老的门生。”

“焦芳的门生?”

朱厚照冷冷一笑,向卓不凡道:“回城之后,我先进宫,你带他们去敲登闻鼓!”

卓不凡抱拳道:“是!”

听朱厚照说让他们去敲登闻鼓,那些男子都很是激动。

他们都知道登闻鼓意味着什么。除了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那工作狂再世的时候登闻鼓响的比较频繁之外,其他年代,登闻鼓基本就是个摆设了,还有转么的人看守,寻常百姓,根本就无法接近登闻鼓。但凡是登闻鼓被敲响,那都是有大事要发生。而且,都会惊动整个朝廷。

当下,江彬让手下骑兵匀出几匹马给那些男子,一行人便上马径直回城。

至于四海帮的那些人,则全都绑在了树林之中,留了一些人看守。卓不凡回城之后,自然会派出锦衣卫前来处置他们。

进了城门,江彬就直接护卫着朱厚照进宫去了。

卓不凡向那些男子道:“要不要先带你们去吃些东西?”

这些人一路风尘仆仆,后面还有杀手追赶。卓不凡知道,他们一定没有吃过一个饱饭。

领头的那男子抱拳道:“多谢国公好意,我们不饿,还要劳烦国公先带我们去敲登闻鼓。”

这些人不敲响登闻鼓,是没有心思干别的了。

卓不凡只能在心里叹息一声,带着他们去敲登闻鼓。不过,他还是拍了个人去买吃的。

到了紫禁城外面放着登闻鼓的地方,外面负责值守的锦衣卫就忙迎了上来,抱拳施礼。

卓不凡点了点头,道:“带他进去敲鼓!”

闻言,那锦衣卫不由得微微一愣。这登闻鼓,可是已经很多年没有响过了。

“咚!咚!咚……”

不多时,那沉闷的鼓声就响了起来,远远传了出去。

这登闻鼓的声音,跟寻常的鼓,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正在吃午饭的李东阳听到鼓声,先是微微一愣,然后豁然站了起来。

一旁,李夫人目露迷惘之色,诧异道:“哪儿来的鼓声?”

李东阳豁然变色,沉声道:“登闻鼓!”

“登闻鼓?”

李夫人道:“是什么人敲响了登闻鼓?”

李东阳摇了摇头,高声道:“来人,更衣!”

同样的情况,可不仅仅发生在李东阳这里。

那些住的离紫禁城近些的朝中官员,几乎都同时往紫禁城而来。

登闻鼓设立的初衷,只是为了让百姓方便告御状。

但是洪武年以后,就没有百姓能随便敲响登闻鼓了。

登闻鼓一响起,就意味着一定有大事发生,百官又怎么可能不震惊。